全文共401页,请下载
第一部分 公选考试高分策略四大法则 把握命题规律 掌握应试技巧 确保公选胜利 ——参加领导干部公选应试策略研究 第一法则: 把握命题规律和基本特点 第二法则:明确备考思路和应对策略 第三法则:掌握应试诀窍和答题技巧 第四法则:保持良好心态和竞技状态 2009年以来,北京、天津、湖北、四川、广东、辽宁、上海、吉林、湖南等省相继在全国范围内公开选拔副厅级党政领导干部和国企、高校负责人。为更好地引导广大考生有针对性地复习和备考,及时组织相关专家进行研讨,根据这几个省考试命题的情况,结合对近几年全国各地公选考试命题和最新修订的《全国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的分析,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以帮助广大考生在今后的复习和备考中,分清主次,把握重点,搞准复习方向,摸准最有可能考查的热点,避免盲目性,减少复习量,起到事半功倍之功效。 一、第一法则:把握命题规律和基本原则 (一)公选命题或考试的基本原则 2009年9月1日,广东公开遴选38个副厅级干部素质测试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网络问政、正确政绩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如何做好“副职”等成为试题的内容,考生普遍反映试题能考出实际能力。此次公开遴选的笔试试题是委托中组部领导干部考试测评中心命题,坚持“干什么考什么”,“让干得好的人答得好”的命题原则,贴近省委、省政府工作大局,贴近政府部门的特点、贴近遴选职位的素质要求,考试不需复习,避免让考试专业户得益,树立“有为者有位”的用人导向。题量不多,但覆盖面广,对考生的政治水平、关心社会热点的敏锐度、行政管理能力、协调能力、领导艺术等进行了综合的考察。相信考生普遍考的分数都不错,但是要考高分却不容易。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公选考试的基本原则。 1、坚持“干什么,考什么”。 为使广大干部正确认识和对待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强调了围绕选拔职位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实际命制试题,突出检测分析和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干部平时加强学习,积累实践经验,提高领导能力。中组部要求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在贯彻落实修订后的《考试大纲》时,要重点把握“干什么、考什么”原则,不断提高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这种导向实际上就是要让那些学有所长、长有所专、学有所专、专有所能、能干成事的人脱颖而出,就是为了形成一种鲜明的用人导向,即以岗位选人、凭能力用人,最终改变过去那种大众化、大一统的选人用人模式,可以更好地为党的事业选到合适的、能用得上的人才,避免一些干部被选拔或竞争上岗了以后,工作干不下去或干不好的尴尬局面。应该说,“干什么、考什么”是对以往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一次突破和完善,增强公选考试的了公平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做到了“分”与“能”的有机结合,让干得好的人能考得好。以往考试最大的弊端是干什么不考什么,考试与工作脱节,出现了所谓“干得好不如考得好”的偏向,让很多有实际才干的人心不平、气不顺,在保证程序公平的同时,可能会出现结果的不公平。其次,做到了“博”与“专”的有机结合,让有专长的人能用得上。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较高的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要成为所在部门的行家里手,精通业务知识,“避免出现外行领导内行”的笑话。“干什么、考什么”对干部的平时积累、实践经验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更看重的是业务能力,使真正能干的人得到合适的新平台,做出更大的贡献。 2、考活而不考死,考实而不考虚。 2008年3月,宁波公选“副局”出了这样一道题:漫画两幅,漫画一:两只猫各自职责范围内交叉重叠的部位有一只老鼠,两只猫不约而同地说:“归它管”;漫画之二:两只猫之间同样的部位有一条鱼,这时两只猫争抢着称:“归我管”—题为“职责范围”。不难看出,命题者是要你联系实际回答如何处理职责范围内的事。因为无利可图,有些部门和领导互相推诿,不管不问;而一旦有利可图,则抢着来管。2007年8月,海南公选“副厅”,有道题为“坐怀不乱”。考官有意要考考你:面对金钱和美女的诱惑,即使是美女坐到你怀里,也不能乱了方寸,这是官员宦海生涯中应该记取的!2009年广东公选“副厅”笔试“申论”考试是要求考生结合广东实际,以“高度重视和充分利用网络的平台和渠道作用,促进执政理念和执政水平的提高”为主要内容,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1000字左右的对策性论文。考活而不考死,考实而不考虚,考好而不考倒。这种考试方法是考领导干部的一个基本命题取向。领导干部公选除了前面选择题是客观题外,考题很少出现死题目,笔试内容高度灵活。大量的主观题(一般占70%左右)都是灵活性很强的题目。比起那些死记硬背的东西,比起空泛的“试论”、“再论”之类的议论文,这是一种创新,是与时俱进的表现。 (二)公选命题规律与特点 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命题不同于学生升学考试和公务员考试,也不同于其他任何资格考试,考试的根本目的是选拔德才兼备的优秀领导干部,考试考察的重点是测试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所以,公选领导有独特的命题特点和规律,从最近这几个省的公选命题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覆盖面广。公选党政领导干部的考试首先是知识覆盖面广。综合素质测试,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科学技术及历史、国情、省情、公文写作与处理等,重点测试应试者胜任领导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领导能力测试,紧扣领导干部岗位要求,通过分析判断具体案例,重点测试应试者决策应变能力、综合协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试的目的是选拔领导干部,要求他们要有较强的行政领导能力和决策能力。2010年北京公选副厅题量不多,但覆盖面广,2010年吉林、四川、天津等地公选副厅题量大,涉及方方面面,对考生的政治水平、关心社会热点的敏锐度、行政管理能力、协调能力、领导艺术等进行了综合的考察。 2、现实针对性强。从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公选领导干部考试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公共基础知识笔试、领导能力测试,还是结构化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大量的材料分析、案例解剖均来自于活生生的领导活动实践中,现实针对性强。公选考试其目的不是要将考生考住,而是考查考生是否关心时事,尤其是国家大的方针政策和国内外的时事热点,另外一个目的就是考查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结构化面试则大多结合所报职位,本着“干什么考什么”的原则进行命题。如8月26日四川公选笔试考题紧扣四川实际,具有很强的普遍性和针对性。2009年9月1日广东省公开遴选副厅的笔试试题是委托中组部领导干部考试测评中心命题,坚持“干什么考什么”,“让干得好的人答得好”的命题原则,贴近省委、省政府工作大局,贴近政府部门的特点、贴近遴选职位的素质要求,考试不需复习,避免让考试专业户得益,树立“有为者有位”的用人导向。四川、辽宁笔试策论均是要求结合本省发展战略来写对策性论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3、突出能力测试。从湖北、四川、辽宁、湖南、吉林、上海、杭州、安徽等最新公选实际操作来看,公选领导考试测试内容更加突出综合素质和领导能力测试,注重会考更会干。贯穿“干什么考什么”的理念,本着考用一致、人岗相适、才职相配、职岗相符的原则,在考试内容设计上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创新,坚持既重书本知识测试又重实际能力测试,确保选出综合素质高、领导能力强、群众公信度高的领导干部,切实解决“会考不会干”的问题。笔试由综合素质测试、领导能力测试两个部分组成,综合素质主要测试知识储备、知识结构及运用有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素质;领导能力主要测试分析判断、决策应变、综合协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试方式更加注重多样性,综合素质测试采用笔答形式;领导能力测试,报考党政序列职位的采用人机对话形式,报考高校序列职位的采用笔答形式。考试题型更加注重科学性,除客观判断和选择题外,特别注重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判断,测试参考者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实际能力。辽宁在笔试下半场,均是四个典型的材料案例分析和论述题,题量大,要在短时间内答好答完整实属不易。四川的副厅笔试总成绩中,综合素质测试占60%,领导能力测试占40%之重。领导测试绝大部分是来自于实际工作中的领导案例,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一般是三分钟)内作出准确的判断。 4、注重基本理论。理论素养是一个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命题要有相当的理论深度,这是作为领导干部考试的必然要求。有些人考试下来就感叹,这次白复习了,好象书中原题目很少出现。其实这只是一种误解。公选领导干部不是初中、高中、大学的升学考试,理论性、实践性强,灵活性程度高是其必然的特点。但万变不离其宗,所考命题“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活于教材”是其根本所在。所以,以全国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为依据,以中央组织部最新修订的考试大纲学习读本为重点蓝本,通过熟悉大纲和教材,掌握基本原理,把握基本观点,奠定理论基础是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这是参加公选考试必不可少的环节。 5、方式灵活多样。根据最近几年全国各地公选实践来看,测评的方式越来越灵活多样。一是笔试类常考题型多样。1、题型分单选、多选、判断、简答、论述、案例分析、申论文章;2、从分值上看,单选、多选、判断等客观题约20—30分,简答、论述、案例分析和申论70—80分;3、笔试分类形式:第一、综合卷,第二、公共卷+专业卷;第三、公共卷+领导案例分析卷;第四、有的地方把公共卷分为综合类、经济类、党群类、高校类、企业类。今年湖北、四川、辽宁笔试中均已抨弃了多选和判断题这两种题型,而加重了案例分析题的比重。二是测评方式更加多样化。以2009年湖北和四川两地公选副厅级为例,均采用了笔试、能力测试、面试、考察等几种方式,湖北还在面试中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方式。广大考生普遍反映,题量很大,难易适度,内容丰富,形式灵活,来自不同地方、不同行业的考生都能作答,让每个考生都能考出自己的真实水平。特别是今年湖北和四川都把人机对话领导能力测试作为重要环节,四川甚至把人机对话能力测试作为笔试的一部分,占到40%的比重。三是考察结果将作为任用依据。2010年的贵州、海南厅级干部公开选拔,在考察阶段,分别运用“德才评价”、“履历评价”、“实绩评价”三种方法综合评定考察对象各方面的素质、能力和实绩。德才评价:对考察对象进行德才素质民主测评,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注重对考察对象德才方面综合表现情况的考察。履历评价:通过对考察对象受教育程度、工作经历、任职情况以及有关工作表现、受奖惩情况的了解,对其作出履历评价,进而分析评估其对拟任职务的适应程度。实绩评价:注重分析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期、显绩和隐绩、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关系,全面客观地了解、分析考察对象履行职责、工作实绩等方面情况。 二、第二法则:明确备考思路和应对策略 复习备考总体要求是: ①“高处着眼与深度研究”相结合; ②“宏观把握与微观吃透”相衔接; ③“平时积累与考前冲刺”相呼应; ④“基本原理与具体问题”相融合; ⑤“系统思考与真题演练”相兼顾; ⑥“书本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统筹; ⑦“应试技巧与知识储备”相协调。 (一)注重平时知识储备与积累。《领导干部学习网》强烈建议:以最近中组部修订的《全国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和即将出版的新版《学习读本》为重点读本,至少花半年到一年的时间进行不间断地复习和梳理,积累知识基础,奠定理论功底,为后面的冲刺作好准备。同时,阅读中的一些经验文章也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捷径。 作为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对于每个参与者,公选无疑都是一次终生难忘的经历。在我们看来,赢得公选无异于种好一棵树。尤其是在冲刺的最后阶段,对知识点的梳理,关键是要把握好巨、细、遗三点。 巨,就如同大树的躯干,只有以雄健的主干作为坚实的基础,大树才能向高处、向四周自由扩展。公选复习也是如此。我们要搭建一个可以俯瞰所有知识的平台,并且要能在此基础上分清所有知识的主次。对于主干知识,一是要“记”,甚至可以用两倍于其他知识的时间去记,因为在深入复习及做题中,主干知识会被经常用到。二是要“联”,要下大力气构建那些有交叉知识点专题之间的主干知识网,这使我们在做题中一看到材料中的某个关键词,就会联想到好几个知识点。 细,就像是大树的枝叶,枝繁叶茂,大树才能挺拔耸立,而后长成栋梁之才。我们曾经访问过很多全国公选冠军,他们一个很大的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细微处探求知识的奥秘”。在他们的教材上,每一页,每一行,甚至每一个字都被用不同的颜色标以不同的符号,似乎在传递这样一种信息:不遗留一个知识死角、不放过一次得分机会。正是这些细微之处的累积,最后成就了他们出类拔萃的表现。这也正应了那句古语:泰山不让细土,故能成其大;大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遗,就像是树上的鸟雀之窝,于不经意间在隐藏处的一现,就像锦上添花,往往给人带来一种意外的惊喜。公选复习,缺不得的,也就是这种不经意间的惊喜。在笔记本上,要记下我们平时遇到的各种公选可能考的知识,要将它们作为中组部专用教材知识的延伸与拓展。这样,在碰见新情景、新材料时,才能在别人惊讶的眼神中将题目的正确答案流利地回答出来。 (二)考前复习应突出“六个重点”。从板块到章节,从章节到原理,用网络挂住原理和考点。 强烈建议,考前复习应突出以下六个方面的重点: 1、哲学原理:找一本哲学单行本认真研读,特别是矛盾论、真理与价值原则、社会发展规律等。 2、形势与政策:十七大报告是重中之重,包括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的决定、当前理论热点和社会热点、经济热点。以中宣部3年来出版的《理论热点面对面》、《六个为什么》、《七个问题怎么看》等为参考。 3、经济:宏观经济学和每年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国人代会总理工作报告是重点。 4、法律:以法理学、宪法学和行政法为主。 5、公共管理与领导学:专用教材(可在本网下载)所涉及内容都极其重要,均为考试重点,且多以案例分析题出现。 “领导能力提升途径”、“政府公共管理”等栏目就是最好的学习内容。 6、省情与行情。省情包括上年度统计年报的主要经济指标和与所报职位相关重要数据、省委书记和省长重要讲话、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本省调研时的讲话、省委省政府重大发展战略布局、党代会和人代会工作报告、知名专家对本省发展的学术文章。行情即所报职位本行业得情况,包括国家部委主要领导重要讲话、本年度工作报告、省内外先进工作经验和创新工作模式、本行业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本省本行业基本情况、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省委省政府领导对本行业工作的讲话。的“省市考点”和“专业知识大闯关”栏目就解决了在这一问题。 (三)考前冲刺应关注“八度”。公选考试迫在眉睫。经过前一阶段的基础知识梳理、专题专项归纳、应试题目训练,广大考生对各学科备考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和应试基本技能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验。现在已进入了综合模拟考测阶段—备考复习的冲刺阶段。在考前冲刺的这段时间里,如何稳定发挥、科学高效地应对复习中出现的情况,将对考试的结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应重点关注“八度”: 1、考查的维度。再次静心研读一遍中组部2009年新颁布的《公选考试大纲》,透彻理解3个问题:考什么,结合教材看考试内容和范围有没有更改与删减的变化;怎么考,结合参考样题看考题类型与往年相比有没有变化;考多难,结合各地真题从试题难度值的分布上找到难、中、易试题的感觉。 2、定位的难度。考试的题目虽有难、中、易之分,但侧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测试目标的中、低档试题比重还是很大,一般占到总成绩的70%—80%。要把握好复习的难度,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如果是基础很好的考生,当然要抓难题,因为做好难题是为了选拔区分的需要,但要把中低档题作为登高的台阶和梯子。如果自己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某个领域方面的知识总是在中等水平上徘徊,练习的选题就不要偏离中等难度题目太远,保证自己对中等难度题目的把握。 3、补网的密度。虽然已经进行了基础知识梳理和专题知识归纳两个阶段的知识织网准备,但通过一次次的考试、练习,许多有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问题会一次又一次地暴露出来。这完全是正常现象,而且是一件好事,正好为考生进行有效的查漏补缺找到了方向。要通过对每道题失分原因的剖析,检查知识的漏洞,有针对性地织补好知识网。补漏洞时要注意专家讲解的规律和方法,并把规律、方法放到学科知识体系网络中去,结合具体问题,进行发散思维,联系原理、规律,就地适度拓展。要以主干重点知识为树干,以一般知识为枝叶和根系,构筑起学科基础知识的网络体系。 4、练手的量度。考前训练需要一定量的题目作为保证,但考生不能跳入题海战术的误区,要甄选出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举一反三,做到事半功倍。考练时,既要注意“各地真题”的长处,又要体会“实战演练”模拟题的好处。两类结合,适度适量,相得益彰。 5、用力的均度。“木桶”原理说明木桶盛水量的多少是由木桶的最短的组板决定的,在提升总成绩上也是一样。如果一味补薄弱势学科的“短”,势必会减少扬优势学科“长”的投入时间和精力。应提倡各科均衡发展,但不均衡用力。要注意突出制约学科增分的重点问题,抓住主干,适当增加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使培优补弱得到最大的效率和效益。 6、作答的速度。在模拟考试中要不断摸索答题的节奏与速度,把时间合理分配。在制订答题顺序时,要做到三先三后,即坚持先小题后大题、先熟题后生题、先易题后难题的原则。在审题作答时,要做到一快一慢,即突出审题要慢、作答要快的意识。在决定取舍时,要做到会的求全对,稳做中档题一分也不浪费,舍去全不会。此外,还要有意识地进行限时训练,以提高答题的时间效率。 7、答案的准度。考试中作答的准确性是得分高低的关键。要根据各题答题区域安排,合理谋划好作答的布局,注意作答答案的规范性、科学性。主观题作答要做到“四化”,即抓住关键,突出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逻辑化。要注意运用相关学术语言作答,叙述要准确。 8、应对的态度。越临近考期,考生越容易出现心态的失衡现象:或心浮气躁、或患得患失、或压力重重等。诚然,这时要做到心静如水是十分困难的,但也是可实现自身调节的。考生要树立自己是备考主人的思想,激发内在驱动力;要静下心来,正确分析自己的长处和不足,避免重小节、看弱点;要调整作息时间,树立平常心态和生活习惯,避免开夜车、强突击,使自身的生物钟节奏与考试的时间节奏相一致。 三、第三法则:掌握应试诀窍和答题技巧 (重点参考《冠军策略》中的经验文章介绍) 平时注重知识积累很重要,但同时也要明白,考试一定有技巧。 我们在多年的考试命题、阅卷及辅导实践中,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发现大多数公选笔试胜出者普遍有这样一种现象:考生能不能入围,一般取决于能不能把主观题答好;但能不能成为第一名或第二名则要看其能不能把客观题答好。由于处级以上干部公选,主观题占到了70%左右的份量,对于整个考试成败影响至关重要,所以这里重点讲一讲主观题的一些答题方法和技巧。 (一)思考问题“四步曲”。 提醒广大考生,我们在思考问题和回答主观题时一定要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看、怎么办”的四个步骤去答,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环环紧扣。这是赢得高分的不二法门。因为,一是从辩证法、两点论等哲学的角度来看,任何类型的题目都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分析和处理,这样能全面透彻地说清楚,也符合我们的辩证思维技巧;二是操作起来简便易行,便于掌握。所以在平时的训练和答题过程中,首先要找准“题眼”,即问题的症结和实质、核心,也就是“考点”。然后,在此基础上,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看、怎么办”的“四步曲”去思考和回答,就会达到“八九不离十”的效果。在此,特别提醒广大考生,别人都只强调“三步曲”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而忽视了“怎么看”的问题,而这正是你区别于别人,能表达出你的理论和政策水平的亮点和关键所在。以题为例: 例如问:“现在一些部门和领导存在这样一些问题:联系领导多、联系群众少;听取汇报多、深入基层少;发文件多、抓落实少。你认为其原因何在?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答题思路】 1、(是什么)题目中所反映的这三种现象在我们干部队伍中一定程度的存在,反映了我们部分干部在工作作风、思想作风方面存在的错误的群众观、不正确的政绩观、浮躁的工作观等问题,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贻误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影响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对我们顺利推进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百害无一利,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为什么)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源主要有: 第一、执政理念发生严重偏差,没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 第二、党性修养严重不够是产生这种现象的思想根源。 第三、干部考评体系的不科学不合理是产生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提拔任用干部时是上面说了算,群众的话语权十分有限。 第四、干部监督、问责不到位也是产生这一原因的关键因素。 第五、干部作风漂浮。 3、(怎么看)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我们正处在推进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群众观、工作观,发扬我党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努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4、(怎么办)解决办法: 第一、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第二、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踏踏实实做事,不要急功近利。要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要热衷于“密切联系领导”。 第三、转变工作作风,重视调查研究,注重调研实效,要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尊重民意。强化宗旨意识,彻底改掉官僚主义的陋习。 第四、依法建立健全官员责任追究制,落实领导问责制。要加强决策监督,实行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加大对造成重大决策失误者的惩罚力度。 第五、改革和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干部考评体系,让作风漂浮、不负责任、形式主义的干部提拔重用没机会、工作没舞台,创造一个注重实效、关注民生、真抓实干的工作氛围。 (二)回答问题注重“五性”、把握“四度”。 回答问题要注重全面性、深刻性、逻辑性、创新性、可行性。 同时,答题时应把握好四度: 一要有哲学的“高度”; 二要有理论的“深度”; 三要有结合实际的“紧密度”; 四观点和遣词造句要有“亮度”。 (三)材料分析找准“点”。 公选主观题作为可信度好、区分度高、能力考查效果明显的题型,具有灵活性、开放性等特点。但很多考生在实际考试过程中,却往往由于答题方法不当,导致做主观题时出现“下笔千言,跑题万里”的现象,令分数大打折扣。究其原因,除没有把握好基础知识外,主要是没有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和很强的解题能力。这里主要就辨析题、材料论述题、案例分析题三种主观题答题技巧进行详细阐述。 1、 辨析题。 辨析题是一种兼有主观性和客观性的题型,在近几年的公选中经常出现。它既考核了应试者对基本知识掌握的精准度,又考核了应试者的逻辑思维。在命题时,该题对错与否,命题组已经制定了标准答案。 应答辨析题难得高分的主要原因: 首先,不了解公选考试辨析题和学历考试辨析题在内容和答题要求上的差别。答学历考试的辨析题,通常只要辨别正确,分析恰当,基本可以满分,答题的层次性要求不明显。而公选考试的辨析题,既要辨别分析到位,又要答出三至四个层次来。不知道这个要求,就可能答不出自己本来也会的内容,自然就丢分。 其次,缺少干部考试经验。不管是学历考试,还是干部考试,辨析题都应先作出是否正确的判断辨别,这在给分标准中占1分。有的考生缺少考试经验,不知道先做辨别,上来就答为什么对或错,结果损失非常宝贵的1分。 第三,不会根据辨析题的不同类型和内容要求,进行辩证分析、正反分析、双向分析。如辨析“精简机构是政府改革的关键”。有的考生在作出判断后,要么只答“精简机构是政府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这并不是政府改革的关键,题目中“政府改革的关键是什么”却没有答;有的考生只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应该怎么改革?这就要求政府必须转变职能。因此,“转变政府职能是我国政府改革的关键”。答题中却没有指出题目中“精简机构为什么不是我国政府改革的关键”。正确的答法是将上述两种回答结合起来。 第四,不知道对辨析题中正确的前提也要给予适当的分析。有一类辨析题属于“前提结论型”,这种辨析题的前提一般是正确的,但由此前提推出来的结论却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如下述辨析题:“行政执行要求忠实于决策。因此,贯彻决策不能走样,要句句照办”。有的考生一看这是个错误的观点,就习惯地直接指出执行决策要从实际出发,要和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结合起来,不能句句照办,教条执行,但对“行政执行要求忠实于决策”这个正确的前提只字不提。这样少了一个答题层次,就少答了1分。 辨析题的答题艺术 一般说来,辨析题是考生比较熟悉的一种常见题型,拿到及格分没有问题。但领导干部公选不是过关考试,而是只要前几名的择优考试。要想在严酷的竞争现实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借鉴细节管理的方法,把辨析题应该答的每个步骤、每个层次都答出来,才能拿到 80%左右的辨析题分。答好公选辨析题,要注意以下要求: 首先,层次要清楚 ,并且不少于 3个层次。层次清楚不只是辨析的内容有明显的逻辑层次,而是要用序数词清晰地标明三个层次。如下面的辨析题:“公务员规定公务员职务实行委任制和聘任制”。正确答法是:(1)该说法错误。(2)我国公务员制度建立初期,依据的是1993年1月开始实施《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该条例规定公务员职务实行委任制和聘任制,所以,早期的公务员管理中,公务员的职务可以实行聘任制。(3)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实施,《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职务实行选任制和委任制取消了公务员职务实行聘任制的规定。因此,这种说法虽然符合公务员制度早期的实际情况,但现在却是错误的。 其次,一定要先作出“该说法、观点错误或正确”的定性判断。这是辨析题答案的一个层次,也是规定的答题要求,哪怕只是写了“对”或“错”一个字,也能拿到这1分;反之,不仅拿不到这1分,有时还会因为没有先作辨析而对整题扣分。 第三,根据辨析题的不同类型,在辨别之后酌情进行辩证分析、正反分析、双向分析。如对于辨析题“在我国经济活动过程中,政府的角色是‘运动员’和‘裁判员’的统一”,回答时不仅要指出政府不应该怎样,还要指出政府应该怎样。该题答题要求是: (1)错。 (2)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政企职责不分,政府在生产经营性的经济活动中,既直接经营管理企业,扮演“运动员”的角色,又负责经济的调控,扮演“裁判员”的角色,政府的这种双重角色在当时虽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它毕竟是我国原有经济体制的重大弊端。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市场竞争中的“运动员”;政府是宏观调控的主体,担当市场经济活动的“裁判员”。政府一般不应直接从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充当“运动员”的角色。 (4)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明晰产权关系,改变政府在生产经营性经济活动中的双重身分,是增强企业活力,搞好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 第四,对辨析题中正确的部分也要作一个答题层次的简要阐述。与一般学历考试不同,公选辨析题属于领导科学和行政管理内容时,经常用“前提结论型”。虽然辨析的主体部分是结论部分,但不论对错,都要把正确的前提再强调一下。如辨析题“前人曾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那么,作为领导者,在领导工作实践中要注意提高非强制性影响力。”正确的答题要求是: (1)这一观点正确。 (2)题中引文的意思是:凭借武力或暴力让别人服从,并不是别人心里真正愿意服从,而是因为力不从心不得不服从;通过“德治”去感化别人,别人才会心悦诚服地尊重与服从。这是我国古代正确的领导思想,是重视领导者非强制性影响力的反映。 (3)领导干部在领导实践中,既要坚持依法行政,又要重视以德治国,注意品行修养,培养良好人格,发挥领导者的非强制性影响力的作用。 第五,慎作“不完全正确”的判断。在公选考试中的确有“不完全正确”这种类型,但实际上很少出现,即使题干前后两部分中有一部分正确,也要把该题判断为错误。原因在于一些管理类的知识或观点,如果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就会觉得都有道理,为了在评改试卷时减少不确定性,命题时一般很少出“不完全正确”的辨析题。如“非领导职务公务员的考核内容,主要是德、能、勤、绩。对领导职务公务员的考核,则是全面考核德、能、勤、绩、廉。”尽管后半部分正确,仍要把该题视作错误。 此外,考生还要善于运用模糊答题法。干部考试辨析题的评分规则往往规定“辨析错误的本题给0分”。即一道辨析题通常满分10-15分,一旦辨别错误,不管后面分析阐述如何,一律是0分。也就是说,辨析对了未必满分,但辨析错了一定扣完所有分。考生如能正确辨别自不必说,如果对某题确实没把握辨别,就要利用该规则,不去指出对错,有意丢掉这个层次的那1分,只按自己对该题的倾向性判断去作适当阐述。在这种情况下,阅卷者遵循慎给 0分的原则,一般会酌情给分,考生可避免该小题完全失分。 2、材料论述题。 材料论述题就是给你一段或几段材料,然后结合这些材料回答提出的问题。这是近几年公选考试中必考的题型。做好材料论述题关键在于在“审题”和“组织答案”上下功夫。 审题的技巧。 审题是解题的前提,题意审的准与否,关系全题的成与败,如何培养审题能力?总体上说要从三方面入手分析: 一是审设问,准确把握设问方向。材料式论述题设问的角度多变,题目设计灵活,设问的层次又是多层次,因此解答好该题的关键在于把握设问的指向。审设问关键能否找出“关键词”,关键词往往起决定性作用。因为关键词的指向不仅规定了“答什么”,而且规定了“怎么答”。“答什么”是指根据设问的指向找准材料的结合点:“怎么答”是根据设问的指向找准答题的切入点。如:“运用经济常学原理和管理学原理对上述材料加以评析。其中“运用经济常学原理和管理学原理”就是“答什么”。这里经济和管理就是关键词,它限定了答题的角度是经济和管理,而不是泛泛而谈。“评析”就是“怎么答”,即“为什么”“怎么看”,而不是“怎么办”,从而与其他设问区别开。可见,设问的指向既是连接题中材料与教材的桥梁,又是联系题目与答案的纽带,在答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是审材料,准确把握材料核心。材料式论述题往往材料设置的情景新,基本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其特点是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活于教材。但万变不离其宗,题在书外理在书中,预料之外情理之中。考生应注意阅读材料,把设问与材料有机结合,从材料中“折射”出理论依据,即中组部专用教材在这个问题上所运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考生要准确把握好题意,就要对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本质、意义、影响、相关政策做相关了解,这样才能对材料做到心中有数,突出抓住热点材料所反映的知识。更要在阅读的过程中加强对材料的理解,并学会从中提炼信息,概括观点,回归教材,形成一定的理论观点。 三是审层次,准确把握结合点。在审设问的基础上,已明确了答题指向;通过读材料,明确设问与材料的结合,但教材中与背景材料相关的知识点较多,该答哪部分、不该答哪部分,这就需要用分析的方法分析设问和材料分为哪几层意思,进一步对设问的内容由小到大、层层筛选,来判断材料所讲的是哪一部分知识?是哪一原理知识?从中概括出中心观点。准确切入教材,找到与教材的最佳结合点。然后用演绎法去看材料是如何体现这些观点的。如果题目不直接指出观点,须先归纳出材料中的观点,然后用演绎去看材料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在审层次中,还要善于挖掘材料中的隐性观点,即要注意从宏观上来把握材料所反映的综合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答案全面、观点清晰,不漏知识点。 解题的技巧。 答题过程是将头脑中理顺的知识通过书面语言表达出来,怎样把一份层次清晰、逻辑严谨、说理有据的答案呈现出来,就需要在解题上即组织答案上下功夫。 ①列提纲。在明确题意的基础上,要理顺先后、结构框架,列出基本的答题思路。 ②先归纳演绎。要遵循一定的思维程序,一般论述题都是在对材料概括的基础上,注重对材料的分析。在组织答案时要先准确概括观点,即从实际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抽象出结论观点;再围绕观点展开论述,即用理论观点统帅对实际材料的分析,揭示理论观点和实际问题的内在联系。 ③层层递进、条理清楚、逻辑严谨、紧扣知识点。首先要结合公选教材知识准确表达符合题意的理论论证;其次要在理论和材料、问题之间架起桥梁,搞好过渡;再次要紧扣材料和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在正面讲透的基础上要学会从反面例证;最后要把主要得分点答在试卷显眼的地方,使考官一下就能看到,要点之前要标清序号,做到紧扣题意,术语规范、凸现要点。 ④体现创新意识和能力,体现人文精神。在组织答案时,要充分发挥聚合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既能从材料中概括出基本观点,又能从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探求多样性答案,在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中形成新观点、新看法,有创新。同时要注意把个体放到社会中分析,力争做到个体与社会的统一。 ⑤进行综合评价,上升到正确的观念意识。任何一种思维过程,都要达到思想上的升华,做题也不例外。做题的过程实际就是认识问题的过程,最终要通过组织答案总结深化,使个体的认识上升到一定高度,形成正确的观念意识。使整个答案顺理成章、浑然一体。 ⑥检查,是答题步骤中最后一个环节,要从头到尾,仔细检查,看审题是否准确,联的是否恰当,理的是否清楚,答的是否明确完整,设计是否美观。并检查关键的字、词、句是否存在遗漏、笔误,标点符号是否存在不恰当的地方,要注意卷面整洁、字迹清晰、美观,使人阅后有赏心悦目之感。 材料论述题答题口诀 材料分析题首先考查的是审题的能力,集中表现为在题干上抓住考点(题眼)的能力;其次是分析题目的能力,即迅速准确地把握题目材料的逻辑线索和考点原理的关系的能力;最后是答题的能力,答案切入的角度。答案的展开和丰富、层次感须记住以下四大口诀(即一般而言的答题步骤和要求): 口诀一:锁定考点。捕捉题干信号,把握材料线索,比对理论框架,确认考点原理。 口诀二:原理阐述。表述尽量准确。但只要理解正确,不苛求一字不差。如果背住的原理文字量太少,显得内容不丰满,可尝试以正面阐述后,再反面阐述的方式丰富答案。 口诀三:展开分析。可适当复述材料,利用题目提供的材料复制部分答案;可根据题目的性质纵向层层递进,或横向分方面展开;如想到的角度多,话头就别太长,多角度提高命中率。若想到的角度少,就可以写活,以较丰满的文字加重分量。 口诀四:简短结论。归纳并复述基本观点,突出论点,加深印象。 除了答题的一般步骤和要求外,答题的形式也是很重要的。 答题的形式化要求: ①论点突出——“立片言以居要”,主旨句显目地写于段落开头,可以单独成行。 ②层次分明——适度多分自然段,牵引阅卷人视线切入点,变一目十行为一目一段。 ③轮廓清晰——前有考点原理,中有论证文字,后有基本结论。 掌握了分析题答题的四大口诀和三大基本要求,在分析题上得高分是不难的。这种有战斗力的针对性答题要领是考生在考场上夺高分的不二法宝。 真题演练:2010年北京市公选副厅级领导干部笔试题 分析论述题:联系考生的工作体会,参考材料中(具体材料略)关于全面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行动计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世界城市的观点,就如何履行好申报职位的职责进行论述。 答题思路:1、阐明“三个北京”的内涵。 2、论述其重要意义。 3、分析建设“三个北京”存在的问题。 4、全面阐述建设“三个北京”的措施。 5、简短结尾。 3、案例分析题。 案例分析题一般分单一案例分析和复杂案例分析。下面分别阐述。 ①单一案例分析题。一般科级以下干部公选居多。 案例分析题的特点。案例分析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并与所对应的理论知识或职业技能有直接的联系。(1)在公共管理的实践中较难解决的工作问题;(2)领导工作中经常发生的需要妥善解决的问题;(3)采取必要的措施和策略,今后尽可能避免使其不能再次发生的问题;(4)对领导管理活动具有指导、借鉴或引起人们思考,给大家带来某些启示的问题。 对于正面的案例: 第一步,先定性。即是什么。 第二步,简要提炼他的主要做法。同时辩证分析案例所表现的不足。当然,正面案例必须以正面分析为主,切不可把正面案例过多的负面分析。 第三步,分析它的正面的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 第四步,谈谈对你有哪些正面启示,最好结合所报职位和工作实际发表看法。 对于反面的案例: 第一步,也是先定性。 第二步,简要提炼他的错误做法和表现。同时,辩证分析,看案例有哪些正面做法和意义。当然,对于负面案例,肯定一分析他的负面表现为主,决不能吧负面案例正面分析太多,这样将导致本末倒置。 第三步,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第四步,简要说说他的危害。 第五步,结合工作实际谈谈此案例对你的启示,即应该怎么办。 一是定性。 二是说明处置原则和应该把握的关键环节。 三是处置程序和方法。 四是启示。启示要从当前的、长远的,个人的、政府的、主观的、客观的等几个层面去阐述。 一是定性; 二是坚持几个原则,比如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客观性、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前瞻性等; 三是按“六个w”的要求拟定方案。 4) 案例撰写型。 要按照案例背景、主要职责、主要困难、破解措施、工作效果、主要启示的思路去撰写。 案例分析题的解答 ②复杂案例题。 在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中,案例分析是考查干部认识问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能力的特定题型。近年来,在县处级正职以上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的公共科目或专业科目笔试中,出现了一种在形式上与案例分析题相似的复杂型案例分析题(或叫做复合案例分析题)。复杂案例分析题的考查目的和解答方法有别于常见的简单案例分析题,准备参加副厅级及副厅以上公选考试的干部对此应予以关注。 复杂案例分析题的特征。复杂案例又称综合案例,顾名思义,就是这种案例在形式上不止个,而由3—5个300字左右的单案例组成。下面以近年县处级正职以上领导干部公开选拔考试中的案例题为例,对复杂案例分析题的特征和解答方法予以说明。 【案例分析】 事例一:1998年春,某县主要领导决定在该县通向市里的主要公路沿线建设 “食用菌百里长廊”,要求沿路 7个乡镇铲除公路两边正在生长的小麦,把香菇架、椴木节堆放在公路沿线搞食用菌栽培,以便上级领导参观。次年5月,该领导加大了建设 “食用菌百里长廊”的工作力度,多次主持召开现场会,宣布哪个乡镇行动不力、完不成任务,书记、乡长就地免职,并明确表态,老百姓不搞,可以采取拉家具、牵耕牛的办法对付,这叫“逼民致富”。 事例二:某地有个县委书记为了提高该地知名度、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出要召开一个全国性黄牛工作会议。他把会场布置在贯通三县的公路边上,下令村民们必须在几天之内在公路两旁搭建很多牛棚,且每户必须牵一头牛到指定的牛棚里以供上级有关部门参观考察。很多村民因为家中没有养牛,不得不花钱从外地租,每头牛每天租金10元。该书记曾说:“关键不是让百姓看到政绩,而是要让领导看到政绩。”靠着这种做法,该县委书记先升任市委领导,后来又当上了省级干部 。 事例三:某地一镇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再充当投资主体,先后办了8个公司。由于缺乏市场论证、技术管理人才和产品营销手段,没几年,众多项目仓促上马又半途而废,8个公司只运行了3年就被迫停办。该镇因大举借债办企业搞开发,欠下了1亿多元的“政绩债”。据测算,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该镇每年只能挤出近百万元用于还债,还清这些债务大约需要100年。 事例四:由财政投资近30亿元兴建的南方某国际机场,由于建设规模过度超前,目前客运量和货运量只达到设计规模的1/3左右,航站楼和机场生活区大量闲置,运营5年累计亏损已达11亿元。如果停止营运肯定会影响到政府形象,而继续营运则必然加大亏损,有关部门陷入了两难境地。 事例五:为美化城市,东部某市有关部门在市中心广场修建了6座高大的雕塑。然而,雕塑建成后,专家和市民都批评这些雕塑设计水准不高,没有艺术性,缺少美感。于是政府便听取群众和专家的意见,决定将6座雕塑拆掉重建。这时群众又批评有关部门:才建成就拆毁,根本不心疼纳税人的钱,你们当初干什么来着! 根据上述事例,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回答下面的问题: 1、造成决策失误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是什么?(评析) 2、在领导工作中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决策?(启示) 从上面这个复杂案例分析题可以看出,复杂案例分析题的特征是在试题类型上,虽然由数个小案例构成,但试卷上仍标示为“案例分析”。在考查目的上,重在考查考生的战略思维、宏观决策、解决全局性问题的能力。在案例内容上,多以领导工作或管理活动中的问题为主。这种题型是今后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主要出题方向,大家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 在设问和解答上,一般不是针对某个简单案例设问,不是要求提出某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而是要求把几个单一案例涉及的问题当做某类大的共性问题,从领导工作的基本原则或管理活动的基本方法的层面上阐述自己的观点或提出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在分值上,由于复杂案例分析题的题量和难度较单一案例略大,其分值相应也高,通常在20-30分左右。比如2009年9月湖北厅考笔试题和2010年贵州、北京、吉林等地笔试题的材料论述题都与上面这个例子类似(详见“各地真题”栏目),都占了25分。 复杂案例分析题的解答思路和方法 解答复杂案例分析题时,既要借助简单案例分析题的解答方法又不能将每个简单案例分析题的答案组合叠加,而应根据命题人拟制复合案例分析题的考查目的,针对案例后面提出的问题,从领导工作和管理活动的宏观层面出发,进行深度解读。因为不需要提出具体的操作性方法,所以复合案例分析题最后形成的答案与单一案例分析题的答案具有显著区别。具体来说,复杂案例分析题的答案颇似一道较大的论述题,甚至像一篇对策性文章。 如同简单案例分析题一样,解答复杂案例分析题也没有排他的最佳方法,只要考生所答符合命题意图和考查期望,就是相对较好的答案。根据复合案例分析题的考查目的及其答题的客观要求,笔者建议尝试运用以下思路和方法。 首先,把每个材料或事件视为一个单一案例,对其反映的问题予以定性,初步判断它是领导工作或管理工作中的什么问题。 其次,把各个小案例综合起来看它们的共性是什么,找出它们反映了领导工作或管理领域中的哪类问题,一般要看是否能与领导职能中的某项职能联系起来,如决策、用人、协调、监督等职能;或是看能否与管理中的某个方面联系起来,如职能、机制、规则、方法、环境等。 再次,联系案例后面提出的问题,结合当前干部工作、政府工作或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从宏观层面上对该问题的背景、成因、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度思考,不要对每个具体的小案例分别去分析解答。 最后,依据有关理论或法律法规,站在较高的领导层次,联系实际工作,提出怎样才能做好这类工作的设想,或提出如何解决此类问题的对策。 下面是关于上述复杂案例分析题的简略分析解答。 这组材料反映的问题在近年来的领导工作中经常出现,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这些问题都和领导决策有关,说明建立良好的决策机制,加强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特别重要,提高领导干部的决策能力、减少决策失误造成的危害非常必要。 结合案例分析题提供的材料依据领导决策的有关理论,联系当前领导的决策机制、领导干部的管理体制、领导干部的考评办法,我认为决策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如下: 其一,错误的政绩观是造成决策失误的思想根源。在现行干部管理体制下,干部任期较短,调动频繁,对干部一些政绩的考核尚无科学的方法和标准,一些干部急于制造“政绩”,以利升迁。这种早出成绩、快出成绩的错误政绩观,导致一些干部草率决策、脱离实际决策。【党性修养】 其二,不对决策方案进行科学论证是造成决策失误的决定性因素。有的干部不按科学决策的原则、程序、方法去做,决策前没有设计三个以上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比较择优,对唯一的方案也没有充分征求专家、群众的意见,没有进行科学论证,也没有进行必要的试点就强行实施。【决策前】 其三,决策过程缺乏民主,主要领导搞“家长制”、“一言堂”,是造成决策失误的重要因素。决策民主化是实现决策科学化的前提。但有些领导特别是一把手,在决策时抛弃民主集中制原则,违背重大问题集体研究的规定,盲目自信,独断专行,听不进不同意见,特别是听不进反对意见,致使决策存在先天不足。【决策中】 其四,领导机关的官僚主义也是造成决策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有的不调查、不研究,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先拍脑门决策,再拍胸脯保证,后拍屁股走人”;有的热衷于搞“形象工程”、“路边工程”;有的作风粗暴,方法简单,甚至对普通群众采用强制措施。【干部作风】 其五,缺乏决策失误的惩戒机制是造成决策失误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决策失误并造成巨大损失后,对决策者缺乏党纪、政纪乃至法律层面上的处理,只把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轻描淡写地说成是交了“学费”,以后再用公共财政去填补领导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或把这些损失留给后任领导来承担,使得一些决策者没有决策失误的后顾之忧。【决策机制】 针对决策中存在的这些问题,领导者要做到正确决策,就应以科学发展观和科学决策理论为指导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领导干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工作观、事业观、政绩观。树立正确的“工作观、事业观、政绩观“和“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是胡锦涛总书记对广大干部的要求,我们一定要落实好总书记提出的“三观”、“三不”,踏踏实实做事,不要急功近利。要充分考虑决策效益,做好长远规划,不草率行事,切实珍惜民力,把公共财政用于公共服务,用到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上来,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业为民所创。 第二,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大四中全会把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明确提出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 、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各级党委政府和每个领导干部都应掌握科学决策的理论,都要了解科学决策的机制。 第三,广开言路,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民主是最好的纠错机制。要建立健全领导、专家、群众相结合的决策机制,逐步完善民主科学决策制度;要充分利用新型媒体,大力推行“网络问政”;主要领导要遵守重大问题集体决策的规定;决策时要发扬民主、博采众议、集中民智,不搞“一言堂”;正确贯彻民主集中制,积极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第四,转变工作作风,重视调查研究,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尊重民意。“不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调查更没有决策权”。要强化宗旨意识、公仆意识,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服务理念,不拍脑门子,不摆花架子,彻底改掉官僚主义的陋习。 第五,依法建立健全决策失误的科学民主决策制度,落实好官员问责制。要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要坚持“情况不明不决策,未经专家论证不决策,未经民主讨论论不决策,不符合法定程序不决策。”要加强决策监督,实行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加大对造成重大决策失误者的惩戒力度。 第六,善于辩证思维,提高领导的决策能力和决策水平。 总之,领导决策事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决定领导工作成败的关键。要通过建立健全决策的体制、制度和机制,使决策者在决策时不想失误、不能失误、不敢失误。 【第二思路: 第一,领导干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工作观、事业观、政绩观。树立正确的“工作观、事业观、政绩观“和“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是胡锦涛总书记对广大干部的要求,我们一定要落实好总书记提出的“三观”、“三不”,踏踏实实做事,不要急功近利。要充分考虑决策效益,做好长远规划,不草率行事,切实珍惜民力,把公共财政用于公共服务,用到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上来,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业为民所创。 第二,决策必须建立在深入调查研究、充分论证的基础之上。 第三,决策必须进行多方案综合评价、对比选优。可行性研究、不可行性研究都要做。“反对者的贡献最大”。 第四,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领导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 第五,建立和完善防范决策风险和失误的科学民主决策制度。 第六,善于辩证思维,提高领导的决策能力和决策水平。】 这个复杂案例分析题的答案有1500字左右,超过了干部考试中一般作文要求的写作字数,相当于干部考试中申论的最后论证部分,或策论的多半文字,足见做好复合案例分析题之不易。在实际考试中,囿于时间限制、思维差异、专业局限、经验多寡、基础强弱,多数考生分析不到这个程度,答不这么全面,写不了这么多,表达上做不到如此专业,可以不必强求这样的答案。但通过上面的介绍,准备参加较高层级公选的考生,至少应该了解复杂案例分析试题需要这样做,尽量这样做。应试者要认知复杂案例分析题的解题思路,揣摩复杂案例分析题的回答方法,纠正对复合案例分析题的认识误区,提高解答复杂案例分析题的技巧,增强信心,从而在公选考试中胜出。 简而言之,对于管理学案例分析题的步骤: 1、分析问题是什么。认真看原文,从原文上寻求答案。 2、理论上应该是什么。理论对照题目的问题,复述相关的理论是必要的步骤。 3、解决方式。从理论上分析有什么方式可以解决问题。 (四)提出对策“九方面”。 申论或策论是公选考试的重点,2009年和2010年湖北的厅考、处考就把它作为单独考试的内容放在下午用150分钟的时间作答,占笔试成绩的50%比例。而其他地方的考试,策论至少也在总分的30%以上,可见其重要性。如何作答关系整个考试的成败。申论考试一般分策论、政论和公文写作三个种类,而以策论考得最多。下面,就以策论为例,讲讲写策论的一点建议和技巧。 总的讲: 一是三个紧扣:即紧扣科学发展观,紧扣所给材料,紧扣工作实际和你所熟悉、擅长的领域。 二是力求“四度”:即哲学高度、理论深度、结合材料和工作实际的紧密度、观点和句式的亮度。 三是做到“六性”和“五个字”:五性即全面性、逻辑性、深刻性、条理性、创新性、可操作性;五个字即高、大、全、实、精。 策论的本色不是写散文、杂文,更不是写诗歌,而是要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谋篇布局,要求用语规范、文风平实、结构严谨,写出立场正确、分析深刻、思路清晰、措施具体、操作性强的文章,这个文章的满分标准就是总书记或者总理可以直接拿去指导某地某部门的工作。它讲究的是六个字:高、大、全、实、精、深。 所谓“高”:即立意高远。 所谓“大”:即小题大做,不是传统作文的大题小做。要善于提炼和归纳宏大的主题思想,从大处着眼。 所谓“全”:即一是内容的涵盖面要全,二是思维要周全,善于运用辩证思维,不以偏概全。比如测试一下大家的辩证思维:“是有用的东西长寿呢,还是无用的东西长寿?”以下蛋的老母鸡和歪脖子树进行比较思考就是辩证法。 所谓“实”:一要充实,二要真实。要使分析问题的“基本框架”和提出对策的“钻石八条”有血有肉。具体方法是运用材料模块化运作。 所谓“精”:即语言一是要准确精炼,二是要表达规范。 所谓“深”:即对重点措施要像老鹰抓小鸡一样,一旦发现目标就一头扎进去,深入细致的阐述,这样才能在诸多措施中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1、策论文章结构安排。【凤头、猪肚、豹尾】 一是要有让阅卷老师怦然心动的好标题。标题是文章的定位,也是吸引阅卷老师眼球的核心部位。一般我们做策论的时候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命式标题;一种是自命式标题。当提示中要求我们自命文章题目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个自己最有话可说的角度来立题,标题的形式有以下三种: (1)直接表明主题; (2)指明内容范围; (3)由反问句、设问句、感叹句或者判断句组成。一般采用第一种形式比较稳妥,能够简洁明了地把文章主题点明,首先要从材料不同观点中选取最深刻的、最具现实意义的、最有利于自己发挥的一个观点作为中心论点,然后思考一个立意深远、气势磅礴的好标题。 二是要有丰满而精彩的正文。通常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概括材料、提出问题要深刻。这一部分是文章的开头部分,至关重要。我们要运用开门见山的写作方法,一针见血地提出问题,千万不要绕圈子、说空话、讲套话。 例如:对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问题“第一、宣传引导工作不够深入,农民参保积极性有待提高。第二、审核结算流程仍显复杂,农民结报补偿手续有待进一步简化。第三、政策制度尚需完善,部分地区资金沉淀过多。第四、监管组织建设有待加强,监管职能履行需要规范。” 第二部分,分析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和影响要辨证、精炼。要用概括性的语言来表达,切忌长篇大论。把原因、影响交代完毕之后,我们要用一句承上启下的句子来进行过渡。 例如:“我们站在在新的历史方位,审时度势,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新思路新举措······/量体裁衣,对症下药。因此,要改善·····我们应该要有步骤、有针对性地来进行······”然后进入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提出措施要系统、要管用。这一部分是文中的的重点部分。我们在提出对策的时候要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如运用“首先,其次,再次”等的表达方式效果会更好。在提出对策的时候最好采用总—分的写法,开头的第一句是中心句,后面再展开叙述。这样就能给评卷老师一种一目了然、水到渠成的感觉。 例如:对于解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问题: 第一、要进一步加强领导,探索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 第二、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提高农村群众参保积极性。 第三、要进一步巩固完善,增强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第四、要进一步健全管理监督机制,真正做到取信于民。 第五、要进一步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建设,扩大受益面。 另外,我们在提出对策的时候一般有两种思路。如果资料中所反映的问题只涉及到社会的某一个方面(如机关、企业、团体等),那我们通常从“观念、体制、管理、法制、服务等”几个方面考虑,提出相应措施。如果资料中所反映的问题涉及到社会的多个方面,那我们通常采取从各方面着手去进行改善(如个人、团体、政府、相关机构)。 最后一部分,要有一个照应开头、画龙点睛、升华主题、振奋人心的结尾。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可以适当地运用名言或排比句,语言要简洁,中心要明确,讲究辩证法,照应好开头。 例如:一个报考四川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的考生,其结尾段这样写道“归根到底‘三个统战’(经济统战、文化统战、和谐统战)的本质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助推‘两个加快’(加快灾后重建美好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为此,我们要在工作和实践中紧扣科学发展这根导航线,紧跟‘两个加快’这根中心线,紧贴群众利益这根需求线,紧握改革创新这根生命线,我们统战部门就会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有所作为,就会助推四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就是一个漂亮的豹尾。 2、提出对策有套路: 第一步:利用矛盾的特殊性,找出问题根源。先找到特定社会现象表现出来的消极负面影响,根据分析,找到其产生的原因。 采用的方法包括: 1、因果分析是最常用的方法,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辨证思维分析。从客观实际出发,用发展的、联系的眼光看问题,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多项求异分 析)。 2、内外因分析,要注意内外因互相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作用和转化。 3、利益分析,即主体分析,前提是主体分析,只有找到利益主体,才能明确各方的利益需求,从而找到满足不同主体的合理利益需求的途径,最终解决社会矛盾。 4、多角度分析: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现实,内在,外在,尽可能全面到位。 5、SWOT分析:优势,劣势(政府能够做到的),机遇,威胁(政府可能做到的)。 一是着眼长远,在发展规划上要有高度。规划就是财富,结构就是效率。规划是管长远、管全局、管根本的。 二是领导重视,在思想认识上要有高度。 具体措施举例: 实行一把手负责制; 建立和完善引咎辞职制度; 建立健全领导问责制度; 把……纳入议事日程; 加强对问题的调查研究,从源头上理清……问题的来龙去脉; 增强……的意识; 倡导……的理念; 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密切关注……问题。 三是加强宣传,在营造氛围上要有浓度。 具体措施举例。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要通过各种形式宣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的认识; 舆论关注; 实行典型示范; 社会示范; 在全社会营造关于……良好的文化氛围 四是提高素质,在教育培训上要有广度。 具体措施举例: 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广大领导干部的……素质; 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广大工作人员的……素质; 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素质;等等。 五是完善制度,在健全政策法规上要有硬度。“制度是第一生产力”,制度至关重要。规则问题至关紧要,它比技术更重要。 具体措施举例: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法律),做到有法可依; 激励制度; 利益相关制度; 监管制度; 分工制度; 规则制度; 惩罚制度; 干部考评制度; 决策制度:包括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社会公示制度、官员问责制度、社会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决策前的论证制、决策中的票决制、决策后的责任制。 六是创新机制,在组织协调上要有灵活度。政府的管理就是要通过组织协调,对各种资源进行分配与整合,使各个职能部门能够相互配合,相互协调,进而推动工作的顺利开展。 比如当前的城管工作需要依靠公安、工商、税务、城管、市政等部门的联合执法,文明办网工作则需要依靠公安、文化、通信、工商等部门的齐抓共管。 在解决社会问题时,我们不但需要组织协调,更加需要形成机制。我们常说的与“机制”相近的含义是指做事情的方式、方法等,但又不等同于这个意思。简单地说,机制就是制度加方法或者制度化了的方法。为什么要形成机制呢? 首先,机制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有效的、较为固定的方法。所谓有章可循,机制具有较大的稳定性。例如,党建的工作机制,不因党组织负责人的变动而随意变动,而单纯的工作方式、方法是可以根据个人主观意愿随意改变的。 其次,机制本身含有制度的因素,并且要求所有相关人员遵守,而单纯的工作方式、方法往往体现为个人做事的一种偏好或经验。所谓万众之法,机制具有较大的普遍性。例如监督机制,它既指人人必须遵守的制度,也应该包括各种监督的手段和方法,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发挥作用。 第三,机制是在各种有效方式、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和提炼的,而方式、方法往往只是做事的一种形式和思路。机制一定是经过实践检验有效的方式方法,并进行一定的加工,使之系统化、理论化,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而单纯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则因人而异,并不要求上升到理论高度。 第四,机制一般是依靠多种方式、方法来起作用的,而方式、方法可以是单一起作用的。 例如,建立起各种工作机制的同时,还应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动力机制和监督机制来保证工作的落实、推动、纠错、评价等。建立完善的机制,才能使党的建设稳步发展,保持长久的活力。 具体措施举例: 完善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政绩考评机制; 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科学决策机制; 预防应急机制(编制应急预案,增加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和保障机制; 组织机制、协调机制:包括派工作组/成立专门机构/增加人员等等; 建立完善各种监督机制;形成信息的反馈机制; 建立和完善奖惩机制。 七是依靠科技,在增加投入上要有力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本前提。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可见,物质上的满足是民心和社会秩序得到保证的基础。 具体措施举例: 在……方面,适度增加财政投入; 增加对……的财政和金融支持; 创新……技术,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八是强化监管,在全面落实上要有深度。 卢梭说过:“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权力之所以走向腐败就是因为缺乏必要的监督。 具体措施举例: 加强社会监督(群众监督),设立举报热线(举报信箱);媒体监督(舆论监督) ; 领导(上级)监管;建立完善系统严格的评价、考核的指标体系; 加大整顿力度;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严厉查处和惩处责任人;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顶风违纪的行为从严查处,绝不姑息; 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强调权力制衡、官员问责)。 九是总结反思,借鉴经验上要有精度。 借鉴外面的经验“要精要管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所谓人“不迁怒,不二过。”理性的人总是具有反思和忧患意识的,通过不断的试错积累最终获得成功;来自外部的经验就是借鉴他人长处,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具体措施举例: 总结……的经验教训; 借鉴国内外的各种先进经验。 (五)语言表述重技巧。 “为官者,善文也。”“表达能力”是公选考试的一项考核和评分的要求。而考生在表达时往往出现层次混乱、说理不清、言不及意、用语不当等毛病。这就要在语言上掌握技巧,要突出做到“四要”: 1、普遍性与特殊性要结合。 所谓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即要做到共性与个性、理论与实践、观点与材料的统一。 首先要做到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答题的过程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分析问题,这是共性,也就是涉及到的政治理论知识。所要论证的实际问题是个性,也就是材料中反映的问题,要把二者相结合。否则离开个性谈共性,再好的理论也是空洞的;离开共性谈个性,又缺乏必要的理论依据,没有说服力。 其次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理论上分析论证是必要的,但要增强说服力,还必须从实践上加以说明。切忌不要只答理论或只复述材料,以免形成理论与实际“两张皮”。 再次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要正确运用基础理论知识联系题中的材料进行分析论证,把观点和材料结合起来,要巧妙、准确地把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事理交融,论点、论据、论证有机统一。用观点统率材料,用材料说明观点,切忌东拉西扯,不着边际,切忌将材料中提供的实际内容抛在一边,一味的罗列观点,或一味重复材料,不用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评价,使观念与材料油水不分离。 2、时代气息要浓,要反映现实问题。 3、用语要准确。要注意语言的科学性、提法的严谨性、政治术语的准确性,克服随心所欲、东拉西扯的答题方式。要尽量使用政治学科术语,语言表达要准确、通畅、流畅。注意真诚、可信、简练以及引用数据的准确性。 4、每段首句要精彩。 比如:三个度、三个新、四个围绕、四个必须、四个结合、五个到位、五个切实、六个着眼于等等。 要特别注意的是,一般评卷老师批改一张试卷用三十秒左右的时间,因此他们很难把整篇文章从头到尾仔细看完。一般就是看一下开头,浏览一下中间的段首段尾,再看一下文章结尾。由此看来,开头和结尾我们要多下功夫,中间要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让老师在最短的时间内明了我们的思路,看到我们的文字优势和经典观点,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第四法则:保持良好心态确保公选胜利 保持良好的心态,这是确保公选取得胜利的前提。关于这一点,这既有大量的经验,也有不少的教训。 考生越到临考越要尽量保持好的状态,简单说来,要从三个方面做好准备。 首先是身体准备,一定要保证最基本的睡眠时间,注意饮食卫生和营养。 其二是心理准备,保持良好的心态。公选不仅仅考察一个人的能力,同时更考验一个人的信心和毅力。准备、报名、备考、笔试、面试、考察等等,都需要我们投入相当大的精力。就公选本身而言,与其说是在跟别人竞争,还不如说是对自己的挑战。很多情况下,考生往往是被自己吓倒的。因此,不论自己站在什么样的起跑线上,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困难,都必须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不论什么时候,都要相信自己一定能行,要相信自己不会比别人差。 其三是知识准备,包括应试技巧。 这里重点讲讲面试前的心理调节。心理紧张是公选面试的最大障碍。面试要想取得成功,必须首先抑制紧张情绪,过好心理素质这一关。那么,如何有效克服面试时的紧张心理,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呢?笔者根据亲身经历和平时的观察,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四点: 面试紧张一般有三种情况: 一是刚上场时因对环境不适应而产生心理紧张。 二是抽到偏题、冷题时因不知如何应答而引发心理紧张。 三是演讲过程中因跑题、逻辑混乱而引起心理紧张。对不同原因引发的心理紧张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对第一种紧张,要学会“目中无人”,两眼平视,用眼神与面对评委,这样可以减轻自己的紧张程度。对第二种紧张,要沉着冷静,认真审题,在短暂的准备时间内,迅速揣摩出出题的意图,列出简要的答题提纲,千万不能冷场,一冷场,评委和观众盯着你,会使你越发紧张。不管是否准确,只要是自己了解的,认为与该题有关的,一定要讲出来。不少评委打分时并非死扣标准答案,只要应试者说话顺畅,即使有时答跑了题,也会手下留情。根治第三种紧张的妙方是,答题时要适当放慢节奏,稳定情绪,在思考中使思维重新回到题目上来,不能急躁,更不能流露出不知所措的思想情绪。 我们常说,人生能有几回搏?值此关键时刻,让我们以自己一往无悔的青春之力,用今天的辛苦和努力,去创造明天的美好与辉煌。 (责任编辑:jhzzb) | ||
数据统计中,请稍等!
| ||
搜索 干部 更多相关内容 | ||
文章相关标签: 干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