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与夫子庙齐名的百年商埠,以大马路为代表的下关滨江片区在历史上商贾云集,号称南京外滩。在下关滨江商务区建设过程中,南京整理出银行、洋行、邮局、饭店等21栋文保建筑,令人期待的是,这些老建筑不但将修缮一新,且有望恢复历史功能,重新“复活”。 老建筑是城市文明凝固的载体,是一笔有形的文化财富,对当代人而言,老建筑也大多承载着一种温情的回忆,比如新街口的大华戏院、夫子庙的解放剧场、中山陵的音乐台……至今仍能让无数老南京人乃至70后、80后们触目所及,回想起曾经有过的激情岁月、欢乐时光。有人说,南京人恋旧。这一点从南京人对待老建筑的 态度上就能看出,当南京西站停止客运,当中山码头启动修缮,都有不少南京市民特意赶来,为的就是和那些造型经典、曾经给自己留下难忘记忆的老房子拍一张 照、合一次影。 某种程度上说,建筑之所以能够超越它的使用功能,成为连接一个城市、一代人过去与今天的情感纽带,就因为它曾经是一 种鲜活的存在,始终为人所用,与人亲近,这也是其让人产生怀旧之情的原因所在。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怀旧总是短暂的,随着时间流逝,定格在历史里的建筑在不 断衰老,而一代又一代的“新人类”在不断涌现,如何把这种情感的联系延续下去,让“过去”走进现实,这才是城市文化保护与传承中面临的一个真正问题。 近年来,很多地方在保护近现代老建筑上都开始尝试功能的置换,变“死保”为“活保”,如北京798街区、上海新天地等,通过现代时尚元素的注入,使之成为现代人的生活空间。试想一下,如果对这些地区的保护,仅仅是原封不动或是修缮一新,静态展示,它或许会让很多人眼前一亮,缅怀一时,但是不可能重新建立一种建筑与人的互动关系,更是很难在繁华的现代都市里成为引人驻足的文化地标。 不难发现,南京在保护老建筑方面也不断有创意涌现,比如 老城南门东片区改造中,把数十年历史的老厂房变成了书画院、美术馆,在保持原有厂房形态同时,实现了功能的更新。不过也须注意的是,在老建筑的保护中,常常有种现象,每当一所建筑整修完成、“老店重开”,往往会引人围观,热闹一阵,可是时间一长,又会变得门庭冷落。这正说明,老建筑“复活”乃至“新生”的长久生命力,在于赋予其新的功能、注入新的创意,只有将其变成现代人当下生活的一个部分,它才不会疏远、陌生而最终让人“无旧可怀”。 (责任编辑:admin) |
数据统计中,请稍等!
|
搜索 南京日报,复活,建筑,不仅,仅为,怀旧, 更多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