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小时候第一次接受周总理精神洗礼是在小学课本上的那篇由柯岩写的《周总理,你在那里》文章,至今都在我的人生道路上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周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直成为我的座右铭,激励着我前进,我把这句话刻在课桌上,也记在了自己的心里。 长大以后,通过各方面的书籍以及参观周恩来故居、纪念馆等,了解了周恩来总理的一生,俗话说“金碑银碑不如老百姓口碑”,周总理他一生无儿无女,不谋私利,生不争名、死不占地。作为家乡人,周总理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简朴的生活作风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义务。 周恩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表率,他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马克思主义革命人生观的完美结合。在周恩来身上体现得天衣无缝,浑然一体。在中华民族的现代史上产生周恩来这样的伟人和周恩来精神这样的境界,不是偶然的。 我眼中的周恩来总理是追求信念的典范。他的一生是追求真理、崇尚理想、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不断进取的一生。首先,是追求真理,崇尚理想。周恩来少小求真之心极盛,目睹患难之中国,年仅13岁的他就庄重地确立了“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定信念。他从爱国到倾向革命到信仰共产主义并为之奋斗,体现了他追求真理、崇尚理想的执着精神。其次,是永不满足,不断前进。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这一崇高理想,周恩来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阶段都站在斗争的最前列。为了民富国强,他呕心沥血,反复探求,晚年他为筹划祖国的统一与四化大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我眼中的周恩来总理是刻苦学习的典范。他一生酷爱学习,且善于学习,学以致用,不断丰富自己,改造自己,进而改造社会。首先,是好学。周恩来自幼酷爱读书。他认为“一物不知,学者心耻”。对于“圣贤书籍,各种学科”必须广泛阅读,要“深究而悉讨”,而不能“浅尝辄止,见异思迁”。其次,是善学。周恩来读书学习不仅善思好问,善推求比较,还善于向社会学习。第三,是学以致用。周恩来 “面壁十年图破壁”的诗句,集中地表现了他对学习与运用、知与行、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的深刻理解和一生践履。 我眼中的周恩来总理是公仆精神的典范。他的一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视自己为人民的公仆,视为人民服务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毕生的追求。首先,视人民为国家的主人,自己为人民的公仆。把人民群众置于国家主人之地位,是他乐于做人民公仆的思想基础。其次,是视为人民服务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周恩来少年时代就有了乐于“服役”的精神追求,甘于默默地为公众“服役”,而从不吝惜时间与精力。当他完成世界观的转变,成为共产主义者后,又把“服役”精神上升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境界。他的一生就是忘我地、不知疲倦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是为人民服务的典范、楷模。 我眼中的周恩来总理是严于律己的典范。首先,是坚持自我改造。周恩来认为共产党人为了改造客观世界,首先要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他形象地说,“要把思想改造看成像空气一样,非有不可”。这是因为“时代是不断前进的,思想改造就是要求我们的思想不落伍,跟得上时代,时时前进”。其次,是勇于自我批评。周恩来认为思想改造的方法,除了学习、实践,重要的是进行自我批评。他认为世上本没有完人,人总会有缺点,难免会犯错误,要完善自己只有不断地改正错误。第三,自觉地过好“五关”。周恩来认为自我改造要随着不断变化的新环境而提出新的任务。他提出领导干部要过好思想、政治、社会、亲属和生活等“五关”。前两关是经常讲的,但赋予新意,后三关是新提出来的。其中,对过好亲属关,不仅阐明过好这关的重要性,而且提出过好这关的办法。他不仅反复倡导,而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我眼中的周恩来总理是无私奉献的典范。他一生坦荡无私,淡泊名利,一心为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首先,是一心为公,淡泊名利。在中国革命的复杂环境中,处在党内斗争漩涡之中的他,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他总是忍辱负重。第二,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周恩来曾说过“人民的世纪到了,所以应该像牛一样努力奋斗,团结一致,为人民服务而死。”而且他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周总理是我的榜样,他活在我的心中,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的成长,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在祖国的最基层挥洒着我的汗水,周恩来的精神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时代的骄傲,作为80后的一员,虽然远离了周总理的时代,但是周总理精神力量让人震撼,我们既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也要继承周总理的精神,做周总理精神的传承人,传播周总理精神的小蜜蜂。 (责任编辑:部办) | |
数据统计中,请稍等!
| |
| |
搜索 金湖 更多相关内容 | |
文章相关标签: 金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