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顾仕权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江苏华天通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大楼在初阳下,显得格外的靓丽和静谧。 通过一道“隔离舱”,再经过“风淋”至衣物去尘……经过一系列无尘化处理,进入略显神秘的生产区,迷宫般的车间布局、现代化的仪器设备,没有一丝嘈杂,甚至鲜有人迹。14日上午,记者在江苏华天通科技有限公司,与神秘的纳米镜片生产线有了“零距离”接触的机会。 “纳米产品”产业化 走在世界前列 “公司在核壳型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的产品产业化方面已经逐步成熟。这项技术已经先后被应用在纳米镜片、高折树脂材料等产品上,同时我们对塑料、橡胶等相关产品的研发也已进入中试阶段。”公司副总经理郑永华边走边不停地介绍着。目前,公司围绕核壳型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华天通产业园已经有江苏安博瑞新材料、江苏视客光电新材料等4家公司。镜片下单量达到每天20000副,而公司目前的产能只能达到每天10000副,70%以上出口到美国、巴西。1-5月公司的销售总收入再创新高,实现销售收入1.02亿元,同比增长45%。 纳米的高科技性难以赘述,但对纳米镜片生产线的近距离观察,得到的是“生态生产”的直观体验。郑永华告诉记者,作为迪奥、寇驰等大牌的供货商,法国ESSILOR(伊斯路),都找到公司董事长王明华,谈的是如何深度合作;国内最大的万新镜片厂,也曾提出联姻,但是王明华考虑再三,还是决定自己做。毕竟,纳米材料从实验室几毫克几毫克的产能,到在自己手上完成百吨级核壳结构纳米复合材料的产业化规模,华天通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攻克“树脂材料” 打破国际垄断 正当“纳米曲”高亢嘹亮之时,5月初,华天通自主研发的树脂材料专利已被国家专利局正式受理,公司借助这项技术研发的高折射率树脂材料,打破了日本企业的长期技术封锁。仅5月份就实现订单22吨,预计到年底可实现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 郑永华告诉记者,生产的高折射率光学树脂,具有较高的技术难度,国际上只有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研究较早,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随着光学树脂高端需求比例的不断增加及新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我国高折射率光学树脂市场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由于上游原料所限,使光学器件成型加工落后于发达国家,国内企业原先只能通过OEM/ODM等方式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格局必须改变。 要想重点突破和掌握新型树脂的分子设计及先进合成工艺,其难度可想而知。但是,董事长王明华将目光重点聚焦在纳米树脂材料这一领域,试图打破国外公司对纳米树脂透镜这一技术的封锁和垄断。目前,公司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纳米复合树脂镜片产业化项目,打破了国外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和垄断。产品集成自主创新的2项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其中1项产品被认定为淮安市高新技术产品,2项产品被认定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今年1-5月份,已实现新增出口1200万元。 与此同时,公司的锂电电芯复合包装材料项目,通过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搭建的产学研创新平台,不断提升锂电材料产业开发的深度和广度,项目中试已结束,即将产业化生产。 创新“双轮”驱动 实现“弯道超越”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产业教授领办企业、江苏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江苏省两化融合试点企业,承担国家创新基金项目……”这一串串环绕在江苏华天通科技有限公司头上的光环,很难让人想像到,2009年才来我县投资的一家企业,仅用了短短4年时间,而这背后的成功秘诀则是——引才引智、科技创新。 记者了解到,公司通过不断地研究与考察,将吉林大学的863项目——核壳型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引进到淮安。为了保证公司处于技术的领先地位,公司先后引进了吉林大学边凤兰教授、美国匹兹堡大学程宏斌博士、吉林大学张宗弢博士、中科院长春化学所初蓓博士等8名高层次人才。还先后与吉林大学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和共建核壳型金属氧化物纳米复合树脂镜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协议,与中南大学签订了引进人才协议,极大地提升了团队的研发能力。 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创新团队,建立纳米光电材料国际孵化器平台和支撑体系,以“人才主体”和“平台载体”双轮创新驱动为企业的加速引擎,让企业从“单枪匹马”创新转向引导集群深度整合、协同创新,通过纳米关键技术的突破提升了产业化水平。华天通的这项研发,填补了国内纳米树脂透镜技术上的研发空白。在第24届中国北京国际眼镜展上,华天通生产的纳米复合树脂镜片得到了美国博士伦、香港俏角士、深圳高登等国内外知名眼镜经销商的广泛称赞。2013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利税2700万元,四年销售增长率为180%,总资产增长率为 124 %,企业经营绩效不断提高。今年,预计将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利税4000万元。 经过4年多的探索与发展,目前,公司已拥有8项国家发明专利和12项实用新型专利。已经建成的华天通纳米科技园,成为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交流平台。在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姻”的基础上,企业驶入了产业升级、科技发展的快车道。 (责任编辑:部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