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红四方面军主力退出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有积极战略意义的?
2013年03月19日10:01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退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西进鄂豫陕边,转战陕南、川北,开创了川陕苏区。红四方面军的这次长途战略转移,历经艰险,终于使敌人企图消灭红军主力的计划破产,保存了革命力量,并开创了新的革命根据地。红四方面军的战略决策一方面是被动的,迫不得已的,但同时也是一种大胆的首创。在战争中,因战局的变化所采取的主动的或被动的决策都不是流寇式的逃跑,而是补救措施。只要能够保存红军,就有从失败走向胜利的指望。红四方面军虽然撤离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但保存了14万余人的武装,还有重新建立根据地的基本力量。
中国的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之一是寻找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去突破。当国民党以30万人马,四面合围,深入腹地的情况下,就不能说大别山区仍是敌人统治的薄弱地区了,红四方面军落脚的川陕边界比起大别山区来更适宜于红军与革命政权生存和发展。当时四川的形势亦对红军有利:川军和国民党嫡系之间、川军各派系之间矛盾重重,纷争不息,是乘机发展的良好时机。川北的高山密林和丰富物产也是武装割据的理想境地。加上川东和陕南人民有着深厚的革命基础。入川之后,红四方面军以14万人迅速发展到8万之众,开创了包括7个县100多万人口的川陕根据地。川陕根据地的开创和发展,改变了全国革命力量分布,它北连陕北根据地,南与湘鄂西苏区相接,又同中央苏区遥相呼应,显示了红四方面军战略转移的卓著成效。
在西行转战的征途上,红四方面军打击敌人,播下了革命火种。后来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桐柏山区游击战争的开展与红四方面军战略转移的深远影响是分不开的。这次转移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决定仓促,全盘计划不周,对脱离根据地后的逆境缺乏充分的估计,草率决定,事先未及呈报中央,影响各苏区的反“围剿”斗争等。
选自《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1000个为什么》
韩广富 曹希岭 主编
中共党史出版社 出版
(责任编辑:陈小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