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湖县闵桥镇位于高邮湖西,金湖县东南。现有1.8万人口,34.8平方公里面积,三面被湖水环绕。乍看全镇如半岛凸突在烟波浩渺的高邮湖中,又像一头巨牛在探湖饮水。水乡古镇犹如一颗镶嵌在高邮湖畔璀璨的明珠。 闵桥镇建于何时?现已无可稽考。据民国所编的《三续高邮湖志》上记载,明朝中期,此地为高邮湖边小码头,来往船只停泊于此,聚集渐成集市。镇中有南北大街一条,长约里许,一条古大河横贯东西,穿镇而过,镇民交往,极为不便。由此推来,闵桥镇距今约有400余年的历史。 何为闵桥镇?相传在明末清初,镇上有位闵姓木匠,工艺精湛,乐善好施。他目睹镇民因河所隔,虽近在咫尺,却远似天涯,遂萌发了跨河筑桥之念。但苦于家境贫寒,囊中无资,只好将修桥之念深藏心底。为备资修桥,老木匠节衣缩食,勤奋做工,日积月累,攒聚钱财,到了暮年,终有余蓄。于是,召集门徒,陈述建桥之志。他老泪纵横地说:“我一身无功无德于家乡父老,深感有愧。现已风烛残年,想在大河上修座木桥,为乡民办件善事,望你们协力同心,了我平生之愿”。众徒听了无不感动,鼎力支持老木匠之举,于是老木匠出资备料,众门徒也自备工食,日夜赶建,终于在大河上架起了长约6米,宽约2米的木桥。桥建成不久,老木匠如愿以偿,含笑离开了人间。镇民为感激其德,将此桥定名为“闵家桥”,后人又以桥名为镇名,此即闵桥镇名的由来。星转斗移,今非昔比,如今昔日的“闵家桥”已被两座又宽又牢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大桥所代替,如两道美丽的彩虹,横跨闵桥大河之上,沟通集镇南北。虽时过境迁,但人们为永志老木匠的美德,故未易其名,一直沿用至今。 闵桥镇有众多名胜古迹,历史上曾有许多文人骚客在此驻足浏览,吟诗作赋,流连忘返。相传,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和妹夫秦少游曾3次亲临古镇寻古探幽,留有许多壮丽诗篇,但大都失传。镇上的名胜古迹却是事实。据镇上老人说,当年镇南有明朝开国名将中山王徐达的家祠,徐家祠堂占地近百亩,气势宏伟,金壁辉煌,很有皇家气魄。镇东有地方开明绅士人称“吴大麻子”的“串角花楼”,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登临此楼,小镇风光尽收眼底,是文人雅士临镇必至的佳处。镇北有香火鼎盛的福缘寺和福缘塔,镇西有城隍庙,镇中还有陈公祠、道仁堂、普渡庵等四处名胜古迹。值得一提的是,当年闵桥镇上一年一度的盂兰会规模巨大,热闹非凡。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人们抬着端座红呢大桥的培萨,敲锣打鼓,并扮有神鬼者前呼后拥,人海如潮。伴随着高跷队,龙灯队和花船队,边走边唱,亦歌亦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民间文化上,高邮西北乡的歌谣更是名闻遐迩,令人耳目一新。歌谣曲名较多,其中有名的“哭七七”、“叹五更”、“小放牛”、“十恨调”等。内容有的悲切哀怨,有的缠绵细腻,有的诙谐风趣。尤其以“秧田锣鼓”最为著名,可谓独树一帜。它以独特的说唱形式,唱农民辛勤劳动,田间乐趣。唱郎才女貌,闺怨私情。唱忠臣烈士,孝义廉节。新中国成立以后,民间艺人对歌词内容作了修改,赋予新的内容。现在多唱的是新人新事,时事政治,科学种田,发展经济等等。它豪放而不失高雅。每当麦黄秧绿的五月,当您漫步于闵桥的村野小径,那秧田中咚咚的鼓声,铿锵的锣声,伴着男女对唱的秧歌声,抑扬顿挫,飘洒田间,使人回味无穷,倍感田园生活的乐趣。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写下“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绝句,赞美江南美景。闵桥镇虽不及江南之美,但水乡的湖光水色也美不胜叹,令人陶醉。 这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象万千。 春天,伴着老农催耕的鞭声,沃土的芳香,春风悄来,绿了这里的树,绿了这里的水。沿湖数万米堤林象一条绿色的绸带,护绕着万倾良田,把清的水,绿的田分开。堤内麦苗绿茵茵,菜花黄灿灿,黄绿相间,交映成趣,远看像一块天然的调色板。近观,薄如蝉翼的晨雾中,隐约可见,灿若朝霞的桃杏,白如堆雪的梨花,恍如世外桃源。堤外,美丽的高邮湖,像一面巨大的水晶镜,倒映着蓝天、白云、绿树、田野……宛若人间仙境。 夏天绿肥红瘦,荷花仙子凌波出水,亭亭玉立,轻风摇动,柳腰漫舞,清香四溢,沁人肺腑。在闵桥镇还有一个绝妙的去处,一个叫“叶家渡”的天然湖荡,占地面积1500余亩,呈半月形,她像一位婴儿紧紧偎依在高邮湖的怀抱 。岸边绿树环绕,湖中荷花飘香,野鸭嬉水,是一片尚未被开发的处女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此时泛舟塘中,荡浆击水,人在花中走,船在叶下行。采莲子摘菱角,一路波光粼粼,花香阵阵,妙不可言。离此不到5公里,便是国家3A级风景区,“中国荷文化传承基地”荷花荡,这里有万亩荷藕连片种植,品种达300多个。每到仲夏时节,碧荷连天,荷花盛放,微风吹过绿波起伏,花香扑鼻,沁人肺腑,是人们休闲渡假的天堂,吸引无数游客来此飞放心情,回归自然。 秋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人们带着丰收的喜悦,收获着丰收的成果。劳动的号子声,马达的欢叫声,姑娘嫂子们的歌声,伴着老翁爽朗的笑声,交织成一幅生机勃勃的丰收图。 冬天的白雪飘飘,玉树琼花,银白世界。雪后初霁,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金光闪烁,满目生辉。 清晨,登临闵桥镇西大堤,极目远眺,朝霞随湖欧齐飞,湖水与苍天一色。清风徐来,水波不惊,帆墙如林,渔歌阵阵,使人心荡神驰,浮想联翩。夜晚,月朗风清,点点渔火,水波潋艳,浮光跃金,胜似枫桥夜泊之景。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闵桥镇不仅有看不尽的四季美景,听不完的俚语乡音,而且名人荟萃,这里的湖光水色,孕育出许多杰出的人才。 清朝道光年间,闵桥镇出了一位名震江淮的名医欣湛庵。他17岁从叔父欣仲五习医,继祖传家道,博古今医书,不拘泥于成方祖法,融会贯通,终成大器。5年后,悬壶济世,对内、外、妇、儿各科无不精通,医术高明,蜚声江淮,本地外乡求医者络绎不绝。他认真总结医疗经验,晚年著有《四诊秘录》,语言流畅,深入浅出,为习医者可贵读物。其人秉性刚正,乐于为民办事,曾出重资建造渡船两艘,专为防洪之用,因而深得乡人称道。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民国年间,镇上又出了一位妇孺皆知的欣德风。少年学习家传医术,后怀济世救民之志赴外求学,弃医从政,历任国民党政府地方官员,国民党江苏省财政厅科员等职。民国二十六年(1936年)抗战爆发,他因不愿当汉奸,而弃官回乡,躬耕田园。4年后,在抗日民主政府三赴草堂相邀下,再度出山,参加了革命。曾任高邮县民政局长、副县长、县长和天高办事处副主任。在工作中他处处带头,高风亮节,为民主人士的表率,为抗日奔忙,深得共产党的信任。与欣德风同代,闵桥镇还出了两个著名人士,一位是领头组织民团、建立抗日武装的爱国英雄,抗日名将陈文,另一位是国民党高级长官顾祝同的副帅吴中英。他们都是闵桥镇的骄傲。一代英才,名垂千古。 有位经济学家说过:工商业是一方经济的温度计,晴雨表。工商业的兴衰象征着地方的繁荣与萧条。 闵桥镇傍湖而建,水运便利。登舟泛湖,南下高邮,入京杭运河,可达苏杭;北上三河,入洪泽湖,可达安徽、山东诸省。得天独厚的地利之势,使之成为工商业繁华之地,富甲一方。工商业兴盛时期,是在民国20年(1931年)到民国31年(1942年)的十余年时间里。镇上一里多长的大街上店铺林立,摊点相连。全镇大小工商业户100余户,京广杂货应有尽有,土洋商品琳琅满目,还有几家著名的银庄粮行,资金实力相当雄厚。因而自古就有“穷铜城,富龙岗,闵桥的银子动船装”的盛誉,这是闵桥人引以自豪的俗语。更值得闵桥人自豪的这里的名特产,银鱼、三角蚌、锅盖鳊、大麻鸭。另外还有野鸭、青虾、螃蟹、甲鱼,龙虾等美味珍肴。 春秋两季是闵桥人捕获银鱼的黄金季节。高邮湖里的银鱼很珍贵,宋代有一位诗人品尝后写道:自臂菰浆剥黄珠,芳厨到处是行厨。鲶线二寸银丝滑,可低鲈鱼入席无。这洁白如玉、晶莹剔透的银鱼,鲜美无比,亚赛熊掌燕窝,是不可多得的上等佳肴。 三角蚌是理想的人工育珠蚌。体大,肉厚,形似三角独桅帆船,又故名叫三角帆蚌,它同时又是桌上珍肴,衬上青菜苔,撒上胡椒粉,味道鲜美无比,堪称闵桥一绝。 高邮湖的锅盖鳊为“鳊白鲤鲫”四大淡水鱼之首。它头小,体扁,肉嫩,形似锅盖故而得名。大者四五斤,小者五六两。俗话说:“鲫鱼头,鲲子尾,鳊鱼肚皮,鲤鱼嘴”。就是说鳊鱼的肚皮最为肥嫩了。 高邮湖的大麻鸭更是驰名中外。它是肉蛋两用鸭,觅食性强,体格健壮,能在大风大浪里穿越百里长湖。所下的青壳鸭蛋像珍珠点翠的宝石,特别是高邮湖大麻鸭下的双黄蛋更是难得的珍品。 高邮湖的名特产使闵桥镇的饮食业名扬江淮。小镇的饭店颇有水乡特色,以善作水鲜而名噪一时。路人若过闵桥,如不偿银鱼之鲜,不食鳊鱼之肥,不品湖蟹之味,龙虾之美而成终身憾事。 江苏金湖县政协 邮211600 电13776717611 2013-5-26 (责任编辑:部办) |
数据统计中,请稍等!
|
搜索 金湖 更多相关内容 |
文章相关标签: 金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