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黎平会议在改变中央红军 战略方针避免陷入重围问题上发挥了关键作用?
2013年03月22日10:10
1934年12月召开的黎平会议,是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后召开的第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会议改变了中央红军的战略方针,避免了陷入重围的危险。
中央红军长征开始后,一直是按照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师的计划前进的。蒋介石当时虽然考虑了几个方案,但是其最担心的是红军在湖南重建根据地,将来在鄂湘川黔建成一片苏区,因此确定在湘江以东“围歼”中央红军的战略方针。但是蒋介石对此并不放心,仍怕红军突破湘江防线,于是发布了调集重兵于湘江以东的命令。10月17日又发出了在湘江以西地区“围歼”中央红军的计划大纲,指出如中央红军进至湘江、漓水以西,应以不使其“长驱入黔”,会合四川红军,“及蔓延湘西,于贺、萧合股之目的”,“围剿”中央红军于黎平、锦平、黔阳以东,黔阳、武冈、宝庆以南,永州、桂林以西,龙胜、洪州以北地区以消灭之,并制定了于以上地区赶筑工事、坚壁清野、组织团防、相机堵截及尾追等具体纲领。
1934年11月底,中央红军经过激战大部分渡过湘江。但是如果按照与红二、六军团会师的计划继续前进,势必进入敌人的重兵包围,陷入被动。1934年12月11日,中央红军占领通道县城,中共中央负责人在这里召开了紧急会议,为了避免进入国民党军队的罗网,毛泽东建议放弃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师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以便整顿队伍,创建新的根据地。大多数同志同意了毛泽东的意见,于是中央红军挥师向西,进入贵州。
毫无疑问,这次计划的改变对于避开敌人的包围,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在通道会议上并没有真正解决中央红军的战略方向问题,毛泽东的建议并没有说服当时掌握领导权的李德等人从根本上放弃与红二、六兵团会合的原定计划。如果经黔东北上转入湘西,仍然会陷入敌人的包围。1934年12月14日,中央红军进入黎平,在黎平会议上中央红军正式改变了战略方向。周恩来主持会议,并在会上几次发言公开批评李德;毛泽东进一步阐述了他在通道会议上的意见,正式建议放弃北进与红二、六军团会师的计划,而向川黔的遵义地区挺进,并在该地区建立一个新的根据地。经过激烈的争论,大多数人同意了毛泽东的建议,会上正式通过了《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明确指出:“过去在湘西创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的决定,在目前已经是不可能并且是不适宜的”,“新的根据地应该是川黔边地区,在最初应以遵义为中心之地区”。这个决议的通过,说明中央政治局在战略方向上基本统一了思想,正式改变了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师的计划,开始了战略方针的转变。
正是黎平会议对战略方针的转变,中央军委于12月19日作出了《为建立川黔边根据地军事行动的决定》,指示中央红军进至施秉、黄平;红二、六军团应该在常德地区积极活动,并向永顺西进及向黔境行动;红四方面军应重新准备进攻,以便中央红军向西北前进时钳制川军,减轻各路国民党军队对中央红军的压力。1935年1月1日中央政治局又在乌江边的猴场召开会议,重申了黎平会议的精神。接着,中央红军渡过乌江,进占遵义,把十几万的敌人甩在了湘西和乌江以南,不仅避免了陷入重围甚至全军覆没的危险,而且减轻了压力争取了主动。
不难看出,黎平会议在中央红军战略转变中起了关键的作用,它标志着中央红军战略方向的正式转变,在红军的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选自《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1000个为什么》
韩广富 曹希岭 主编
中共党史出版社 出版
(责任编辑:陈小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