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殉志 不亦伟乎——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的殉道者”沈谦芳2012年08月20日09:58 来源:光明日报
方志敏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在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中,面对苦难多舛的祖国,无论艰难困苦、艰途险阻,都义无反顾、秉志直行,积极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他用热血和忠诚奏响了励志报国、革命救国、以身殉国三部曲,始终保持坚定的革命信仰是贯穿其整个生命乐章不变的主旋律。 追求真理 矢志不渝 方志敏出生在江西省弋阳县的一个家境贫困的农民家庭。早在青少年时期,他就开始积极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寻求强国富民的真理,并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五四运动前夕,17岁的他考取了弋阳县城的县立高等小学,在那里,他深受新文化思潮影响,立志要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在校园组织进步团体“九区青年社”,积极投身五四爱国运动,成为反帝反封建的先锋。高小毕业后,他考进了远在省城南昌的江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他一边认真学习,一边寻求强国富民的真理。虽然他学习成绩优良,终因带头痛砭时弊而遭军阀当局仇视被校方开除学籍。他继而以优异成绩考进九江南伟烈学校,在这里接触并阅读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进步书籍,由此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认定“只有社会主义可以救中国”。历史的机缘,让有着共同革命理想的三位杰出江西籍青年走到了一起,方志敏、赵醒侬、袁玉冰被后人称为“江西三杰”。为鼓吹革命运动,他们商议在南昌建立文化书社,专门销售宣传马克思主义和革命思想的书刊。这个意见得到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的同意。1922年8月,方志敏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随后,他回到江西筹办文化书社,推动革命思想在江西的传播,并筹建江西地方党团组织。1923年1月20日,方志敏与赵醒侬等人在文化书社创建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江西地方团”。方志敏还与袁玉冰合力创办了报纸《青年声》,此后还担任过《新江西半月刊》的编辑,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1924年3月,方志敏在南昌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他与赵醒侬一道创建了江西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南昌支部,成为江西党团组织创始人之一。 投身革命 坚贞不渝 踏上革命的征程,方志敏始终保持着高昂的革命斗志和坚定的革命信仰。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他坚决服从党的安排,担任了国民党江西省党部农民部部长、省农民协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积极领导开展农民运动。大革命失败后,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遭屠杀,全国笼罩在一片血雨腥风的白色恐怖之中。危难关头,他坚信革命必胜,秘密潜回家乡领导武装起义,开始探寻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的道路。在领导赣东北革命斗争期间,他与邵式平、黄道等共产党员一起,克服环境封闭、没有外援等困难,一切从当地实际和革命斗争需要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创建党的组织和红色政权,开展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逐步形成“工农武装割据”局面。根据地的范围逐步“由弋横而信江,由信江而赣东北,由赣东北而闽浙赣”,其区域最广时纵横赣东北、闽北、浙西、皖南4省边区近50个县,人口100多万。闽浙(皖)赣苏区发展成为全国6大苏区之一和中央苏区重要的侧翼,被誉为“坚强的苏维埃阵地”。在根据地创建发展过程中,这里先后组建了老红十军和新红十军两支地方主力红军。根据地党的建设、政权建设、军事建设乃至社会建设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为此,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授予其“苏维埃模范省”的光荣称号,毛泽东同志称赞其为“方志敏式”根据地。在根据地创建与发展过程中,方志敏作为实际担负着最主要职责者,被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特别授予了红旗勋章。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期间,方志敏根据中央电令将红七军团与新红十军整编为红十军团,并计划分兵两路,一路跳向苏区外线打乱敌军部署,一路转移至闽北开展游击战。但这一正确主张遭到否决,中央军区命令组成以方志敏为主席的军政委员会,率红十军团向皖南出击,执行北上抗日先遣队任务。此时中央红军已被迫长征,在此形势下向国民党统治中心进军,其前程必然是艰险重重。尽管如此,他还是以坚强的革命意志,严格执行上级决定。对于权力与地位,方志敏总是个人服从大局,地方服从中央,从不计较自己职位的高低与权力的得失;在与党内“左”倾冒险主义作斗争过程中,既注重维护党内团结,也力求保护干部。对于干部队伍建设,他从不搞亲亲疏疏,既重视培养和使用本地干部,对外来干部的培养和使用也是高度重视。对于金钱和享受,他一向过着朴素的生活,甚至无钱去营救自己的爱妻,却分三次向党中央输送了大量黄金。他时时事事无一不体现出坚贞的革命信念和崇高的人生品格,体现出一个伟大革命者宽广的眼界和大局意识。 身陷囹圄 至死不屈 “血战东南半壁红”,方志敏率北上抗日先遣队浴血奋战两个月,终因弹尽粮绝被七倍于己的敌军围困于怀玉山区。他虽带领先头部队奋战脱险,但为接应后续部队又复入重围,终因弹尽粮绝,于1935年1月27日在江西玉山陇首村被俘。国民党当局如获至宝,给他戴上手铐脚镣押上铁甲车“示众”。令他们始料未及的是方志敏的革命风采赢得了人们由衷的敬佩,闹剧草草收场。国民党当局继而又软硬兼施,威逼利诱,但这一切丝毫不能动摇他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在狱中,他一面与敌人进行信仰的交锋,意志的较量,一面领导难友建立党支部,进行革命气节教育,积极组织越狱斗争。在遭受囚禁的6个月中,他不是消极地等待敌人的杀害,而是以对党的无限忠诚,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下,撰写了《可爱的中国》、《清贫》、《死——共产主义的殉道者的自述》、《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等狱中文稿共16篇约14万字,展示了他坚定的革命信仰和不屈的革命意志。他的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甚至感染了狱中的看守人员和“落难”的原国民党高官。他们帮助他将这批文稿传出,使得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得以留存。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在南昌下沙窝为国捐躯,时年36岁。 方志敏同志对革命事业忠心耿耿,对共产主义信仰坚定不移,对革命大局全力维护,他的崇高品格和浩然正气凝聚为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当前党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重温方志敏革命事迹,重读方志敏所遗文稿,学习弘扬方志敏精神,对于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仍具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者系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江西省方志敏研究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admin) |
数据统计中,请稍等!
|
搜索 ,以身殉志 不亦伟乎--中国共产党 更多相关内容 |
文章相关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