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合作经济组织 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关于江苏金湖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从2004年到2013年连续9个中央“1号文件”都提出要培育和支持各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特别是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这是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性安排,把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激发和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重要手段。2008年,金湖县委出台《关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意见》,明确简化登记手续、减免有关费用、落实优惠政策、安排扶持资金等扶持措施。随着党的十八大,以及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相继召开,中央和省委又先后召开了农业农村工作会议,对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发展农村经济作出了新布署,提出了新要求。 近年来,为努力提高农业的规模化组织化水平,江苏省金湖县委、县政府以及县农委、农工部和镇政府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引导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涌现出一批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他们对活跃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金湖县政协及县政策研究室组织力量,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持续发展提出一些粗浅思考和建议。 一、基本概况及经营模式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新型农村经济组织,是在土地家庭承包基础上,立足当地农业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以农民为主体,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和入社自由、退社自由、民主管理、盈余返还、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基本原则,以促进产业发展,带动农民以增收为目标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 金湖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初始零星出现在2000年前后,但迅速发展是从2008年开始的,截至2013年底,依法注册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517家,其中正常经营的约占三分之一,经营范围主要涉及粮食、水产、畜牧、水生蔬菜、农机服务等方面。从产业水平看,全县农业合作社种植面积约占85%、水产养殖面积约占90%、水生蔬菜面积约占95%。据不完全统计销售收入达到10亿多元。目前,全县拥有国家级“五好”示范社1个、省级16个、市级30个、县级77个。 金湖县合作社经营模式有以下四种:一是规模大户、农村经纪人创办型。由种养、加工大户牵头发起,以“大户+合作社+农户”为运行模式,如老龙窝农副产品合作社、永祥种鸡专业合作社等,占总数的83%。二是村干部牵头型。由村干部牵头发起,以“村干部+合作社+农户”为运营模式,如湖滨水产专业合作社、吕良农副产品营销专业合作社等,占6.4%。三是龙头企业带动型。由龙头企业牵头发起,以“公司+合作社+农户”为运营模式,如久佳水稻专业合作社、金农村藕业专业合作社等,占3.7%。四是农技人员领办型。由农业、水产、畜牧、供销等涉农部门的技术人员牵头发起,以“农技人员+合作社+农户”为运营模式,如金塔粮食专业合作社等,占6.9%。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效应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引导农民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方式和载体之一,极具典型意义。 一是有利于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提高市场竞争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模式解决了单个农户交易成本较高的弊端,他通过建立市场营销网络,增加农户在市场中的谈判地位和农业收入,较好地体现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优势。目前,县城有15家合作社产品直销店,23家合作社的67个产品进入超市,其中老龙窝合作社在华润苏果、乐天玛特超市设立产品专柜。兴全禽业专业合作社有社员256户,繁育基地2000多平方米,电动孵化箱26台,孵化摊床200平方米,带动1000多农户规模养禽,辐射周边5个乡镇31个村,产品销售5个省市,年饲养种鹅1万多只、商品鹅20多万只。建成80平方米科普阅览室,并订阅科普光盘,加大培训力度,提供技术指导。去年,炕孵苗禽287.8万只,社员户均增收超万元。 二是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优化组合,提高农业产品影响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将农户的资金、技术、人才、土地等生产要素集合作社经济组织一体,用统一经营替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按市场运行规则进行优化配置,推进产销一体化,提高农业效益。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商标143件,其中地理商标7件,获得“三品”(绿色食品9件、有机食品3件、无公害食品204件)认证216件。金湖三面环湖,从县域资源优势入手,培育一批知名品牌专业合作社,如牌楼西瓜、红岭肉鸭、金子湖龙虾、闵桥无公害大米、五星芡实、浪底玉荷藕等。老龙窝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欣立芹感慨地说:“品牌打出来后,产品供不应求,价格提高20%以上,效益好了不少。2012年,合作社实现销售3000多万元、利税200多万元,带动社员和周边农户增收160多万元。”金荷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由社员108人,开发荷藕、水产、禽蛋等6大类40多个产品,注册“荷花荡”商标,产品统一品牌对外销售,提高效益,产业链上的农户要求入社的多,带动能力不断加强。金农村藕业专业合作社拥有荷藕种植基地1万多亩,注册“荷湘缘”商标。去年加工销售荷藕产品1000多万公斤,出口韩国、日本,并在日本设立直营店。 三是有利于增加农业抗风险能力,提高农业产业化凝聚力。分散经营的小农户难以有足够的物力、财力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则较好地体现其优越性,通过对市场的供需情况、价格变动等信息进行分析,合理规划农户的生产和销售,在市场中较好地保护了农民利益。吕良镇军舍村依托2.8万亩水面办起4个合作社,带动326个农户,去年农民人均增收2200元、户均8000元,村集体增收10万多元。万丰农机专业合作社有社员153人,拥有大中型机械35台(套)、插秧机61台以及各种配套农机具200多台(套),为农户提供耕翻、播种、育秧、机插秧、植保、收割等全程机械化服务,流转土地5000多亩,去年实现机收3.1万亩、机旋耕3.8万亩、机插秧1.1万亩,平均每台机械净收入2.6万元,户均增收7000多元。全县有18个合作社兴办实体,其中自办加工厂14家、交易市场4家,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四是有利于架设政府与农户沟通之桥,提高政策的作用力。政府可以通过对经济合作组织给予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来指导农民进行生产,能够把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导向落到实处。陈桥镇农业科技园依托3万亩耕地、6个专业合作社、1个家庭农场和132个种养大户,发挥地域交通优势,今年创经济效益1000多万元,带动200多户农民,户均增收超万元。理事长黎仕荣充满信心地说:“明年力争发展到500户,蔬菜生产面积3万亩,销售量超万吨,合作社盈余超100万元。三阿之南专业合作社经营“苏北草鸡蛋”,效益较好,不仅带动农户致富,还不忘回报社会,对病残农民给予捐款帮扶,在社会上产生较好的影响。 三、存在的问题与制约瓶颈 调查中我们发现,“合作不到位、运作不规范、市场竞争力不强、带动作用不明显”,成为各地合作社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注册标准、资金门槛都没有明确界定,没人检查考核经营管理,也不年检,有的镇村合作社是“一哄而起,有名无实”,部分合作社成了中听不中用的“花架子”。 一是总体规模较小,合作程度不够高。受创办时间、经营方式、合作范围、运行机制的影响,金湖县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小、带动功能弱、竞争力不强,整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偏低。多数合作社仍不能与其社员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缺乏有效完善的“二次分配”机制,挫伤了部分农民入社的积极性。全县规模较小的合作社约占总数的50%以上,盈余分配的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有的合作社成员只有数十户社员,在市场中缺少竞争优势。 二是缺乏经营人才,运作机制不够规范。由于农村人口年龄结构严重老化,加之大部分农村青年进城打工,目前合作社中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人员平均年龄50岁以上,从事农业劳动人员大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和农村妇女,且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缺乏技术操作、经营管理、开拓市场的能力,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抵御风险能力较差和人才匮乏已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近些年来,各级政府尽管通过“阳光工程”等多种形式,加强对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训,但由于培训内容与实际需要脱节,农民参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在土地流转困难的同时,基础设施滞后、人才匮乏使许多合作社在成立时就面临“先天不足”的尴尬。存储、晾晒、冷藏等加工销售环节的配套设施不完善,使合作社经济效益大打折扣。有的种田大户想扩大规模,却被土地流转难度“卡住了脖子”,同时土地流转期限大多只有三五年,不敢加大基设施投入。 三是服务指导跟不上,扶持政策不够完善。县及镇涉农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登记前缺乏指导和服务,在执行政府的扶持政策时不够细致完善,提供的补贴项目常常不能及时满足农民和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涉及合作社项目资金补贴的部门有农委、农工部、财政、农机、农业开发等多个部门,其标准、途径又不相一致。总体看项目资金到位较及时、使用较规范,但也有少数政府部门提成过多、花费过大,使有限的资金没有起到扶持的应有作用。 四是投资渠道不畅,规模和实力不够强。几乎每个合作社都遇到过“融资难”,尽管国家出台了金融支农政策,但由于缺乏有效抵押物,金融机构出于风险控制考虑,不愿贷款给合作社。政府出台扶持政策时虽然强调要财务健全、成员账户健全、收益分配制度健全等,但部分合作社运作时上报一套,实际又是另一套,甚至政府扶持资金被合作社背后的公司挪用,政府的钱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几点建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是针对我国目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做出的综合判断。在调查过程中,许多基层干部、合作社社员表示,合作社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组织化社会化程度,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但当前不宜片面追求合作社数量增长,应进入“提档升级”阶段,建立淘汰机制固本强基,并避免国家相关扶持政策被地方“软落实”。为此,我们从宏观上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积极探索发展模式,发挥政府调控职能。一是积极探索从事同类产品多个合作社和多个家庭农场如何整合、联合、提升等问题。二是要帮助合作社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走一条发展农业旅游和生态观光农业的新路子。三是加强金湖地理标志品牌建设,提高合作社产品的竞争力。四是实施项目支持,落实项目主管部门的责任,对合作社以项目申报制的方式予以补贴,并引入事中评估机制,例如合作社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进行事中评价,防止骗取资金的情况发生。五是建立退出机制,淘汰一批经营不善、有名无实的空壳合作社。 二是改革创新经营机制,推进股份合作机制。在推进全县的农业合作组织的创建工作中,可以考虑建立股份合作制这一新型组织形式。农村集体资产中数额最大又最有价值的就是土地资产,可以考虑先将土地等资源转化为资本或股分,然后由农民自由加入、民主管理、资本和劳力相结合为原则,由合作社将承包农户的土地使用权折成股权,将集体经济组织改造成为农民按股份持股、按股份红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同时,借鉴“大学生村官”模式,鼓励大学生,特别是农业院校的大学毕业生到合作社任职,或领办农民合作社。 三是加大典型宣传引导,助推经济健康发展。金湖县已建立了各类经济合作组织500多家,但正常经营且有盈利的只有三分之一,主要原因之一是农民对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合作意识淡薄。需根据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现实,总结一批章程比较健全、组织比较规范、制度比较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比较好的合作组织的经验,通过召开各类现场会,进行交流推广,组织开展业务培训,帮助提高合作组织管理层的管理水平,促进规范化管理。 四是坚持标准化生产,注重提高农产品质态。综合性合作社不仅提供技术、信息、产品销售服务,更重要的是开展深加工合作,通过提供一体化服务,让农民的产品增值,让农民充分享受产后环节带来的巨大利润,有利于提高合作组织和农户的整体经济效益。同时,合作社的运作不能光追求经济效益,更要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如现在的大米、蔬菜瓜果口感大不如过去,就是使用化肥农药过多,从而破坏了土壤的性能,所以合作社统一经营后,要加强有机肥的使用。当然,土壤、水源的改良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单靠合作社自身是不够的,政府应高度重视,建立长效的改良和保护机制,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为品牌化建设奠定基础。 五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其规范健康发展。首先是政府扶持思路应从“扶大”向“扶强”转变,建立含有业务辅导员、技术指导员和扶持项目的省市县三级责任制,培养一批合作全面、联结紧密、运作规范、带动性强的示范合作社,财政安排资金用于合作社建设和培训指导等专项内容。其次是构建良好的制度环境,给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政策倾斜,可以降低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交易成本和组织成本,促使其健康持续发展。制定财政税收金融优惠政策,如减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税收,使其享受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样的甚至更多的税收优惠。设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基金,增加各级财政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补贴。改革农村金融体制,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方便有效的金融服务。笫三,由政府在相关部门设立专门机构,具体负责指导和协调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如提供政策法规咨询、组织制度设计、内外关系协调等方面的服务,使政府职能部门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培育和发展保持相当程度的介入。第四,是目前合作社的法律法规已相对完善,重点在于出台促其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合作社拓展合作领域,如通过开展内部信用合作解决社员短期生产性资金缺乏的问题,通过进入农产品加工领域,带动农民更多分享农产品增值收益,通过合作社之间的再联合增强其自身实力和发展后劲。 (责任编辑:部办) |
数据统计中,请稍等!
|
搜索 金湖 更多相关内容 |
文章相关标签: 金湖 |